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

时间:2022-10-13 09:1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

【关键词】

中西医;治疗;眩晕

近两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7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观察病例102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反复发作、伴有失眠、多梦、偶有耳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37~65岁,平均51岁,病程1月至3年,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痉挛),CR片或颈椎CT扫描示:颈椎骨质增生者93例,伴高血压者31例,血脂增高者29例,动脉硬化者34例,冠心病伴频发室早者7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6~65岁,平均50岁,病程0.5月至2年,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痉挛),CR片或颈椎CT扫描示:颈椎骨质增生者22例,伴高血压者18例,血脂增高者19例,动脉硬化者10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活血通络汤(药物组成:丹参30 g,当归30 g,川芎10 g,石决明30 g,赤芍15 g,桃仁15 g,全虫10 g,蜈蚣1~2条)每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颈椎骨质增生者秦艽、威灵仙;血脂增高、动脉硬化者加生山楂、生首乌;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合并冠心病伴频发室早者加三七、苦参、炙甘草,西药:尼莫地平片40 mg,病情缓解后改用中成药头痛宁(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均为3次/d。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10 mg,维生素E10 mg,1次/d,睡前服,肠溶阿司匹林片50 mg,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血脂增高者加辛伐他丁或螺内酯;高血压者加硝苯地平缓释片。两组疗程均为30 d。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痊愈:眩晕及其他伴有症状、体征消失,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随访半年内未复发者;显效:眩晕及其他伴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随访半年内未复发者;有效:眩晕及头痛程度减轻,其他伴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较前有所改善,但不胜明显;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3.2 疗效分析 治疗72例,经30 d治愈28例(35.8%),显效31例(43.1),有效8例(11.1%),无效5例(6.9%),总有效率93%;其中15 d内治愈20例(20%),显效8例(26.7%),有效10例(33.3%),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86.7%。其中天内治愈5例(16.7%),显效4例(13.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4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其主要病机是瘀血阻滞经络,肝阳上亢,风谈上扰。故方中丹参、川芎、赤芍、桃仁活血化瘀、疏风通络;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搜剔经络;石决明、地龙平肝熄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全虫、水蛭、丹参、蜈蚣、秦艽具有抗炎消肿作用,使颈椎椎间孔周围滑囊膜炎性水肿消退,水蛭、丹参、赤芍、红花、蜈蚣、地龙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和溶血作用。蜈蚣、水蛭、地龙有解痉作用,缓解动脉狭窄、痉挛,改善微循环;山楂、首乌有降血脂作用。结合西药尼莫地平片有扩张血管作用,病情缓解后改用头痛宁胶囊巩固疗效;而西医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低,患者胃肠道反应较多,尤其是平素有胃肠道疾病患者;所以笔者认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上一篇:3种给药方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成本-疗效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26例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