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原则初探

时间:2022-10-13 08:31:16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原则初探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以期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4-01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因素;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定义出发,结合与问题意识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数学课堂上培养问题意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问题意识的主体是谁?在数学教学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也就是说,真正的思维不应是他人给予问题,而是自己发现问题;不是别人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自己探索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著名教育家弗雷斯和施瓦茨从积极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学生自我提问质量和数量。他们认为,自我提问对学生积极加工知识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的自我提问优于教师的提问,尤其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保持更牢固。要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的主人。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2.情境性原则

问题意识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因此,教学中,必须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之所以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是因为真实情境最接近学生生活体验,最易从中发现问题,也最能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己获得的认知经验来探讨问题。在情境中学生了解到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体意识,有挑战和探究意识,容易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情境中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能强化成功体验,产生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数学问题才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能显现出它的现实意义和在教学上的价值。

3.合作性原则

问题意识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而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具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多(双)边性,因此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其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协作。在协作活动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情境的把握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这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目标意识的进一步明确和策略意识的发展。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4.过程性原则

学习的速度不能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志,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为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新授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如果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只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只是解决由他人(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者等)所提出的问题,最终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不会提问,缺乏问题意识,不能自我发现问题,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5.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允许学生有个由不会到会,由不善于到善于问“问题”的过程。“循序渐进”中的“序”是客观的,它来源于学习者在一次具体学习之前大脑中己有的意识或无意识。一般地说,学生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问题问到点子上是“善问”表现。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另外也不一致,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年级的学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上也有区别,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个体,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积极引导,循序渐进,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吴莉莉.巧引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考试周刊,2010(24)

[2]佘岚.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09(11)

[3]陈颖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上一篇:日语单词记忆策略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