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时间:2022-10-13 08:09:33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提要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与金融危机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从2006年初开始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导致股市剧烈震荡。这场因“次贷业务”引发的金融风暴,目前已经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全球经济正步入衰退。这场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企业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特别是对于金融机构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的和“不合理”的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进一步加剧经济震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所以,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公允价值,真的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一、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对于公允价值,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的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出的价格。”(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IAS2:《存货》)

(二)公允价值使用的意义。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预防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金融工具总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投资者只有准确地认识市场价值的走势,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例如,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金融机构利用会计计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掩盖问题贷款。由于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的判断失误,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金融危机。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使得投资工具价值得到公允的体现,合理的反映金融市场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在吸取那次危机经验,为了预防金融市场风险而引入的。

2、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相关性和有用性。财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进行会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而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从合约的签订到实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合约不经履行,成本就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历史成本入账(按照某一时点上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入账),而且入账价值保持不变,就不符合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特征,违背了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原则,无法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虽然,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即伴随广泛的争议,但是从风险预防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的需求出发,会计计量原则的主流是肯定公允价值的。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界人士提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但是,从二者关系上看,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是“温度计”,而金融工具价值好比人体温度,前者只能“如实反映”后者的高低,而不能决定其高低。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真实的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做到信息透明性。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认识目前的问题。所以,如果因此次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准则,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一个人发烧,我们藏起体温计,而不去服药,不能自动退烧一样”。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这种虚假“健康”信息,最终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使经济陷入长时期的衰退。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信用消费监管失灵。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的房贷市场爆发危机所引起的。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超市购物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信用消费在美国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消费者都是分期付款,例如房地产消费。但是,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当他们通过信用消费买房时,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到危机爆发前,大约有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放松了对购房贷款业务的监管,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通过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很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大量涉及到次级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失控也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十多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规避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在美国次级贷款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次贷机构为转移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通过“风险转移”的方法,将次贷业务转化为证券再卖给投资者。次级贷款机构大约将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与此同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放松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与监控,使得“AAA”的信用等级的次贷债券泛滥成灾;以及投资机构的监管手段远远滞后于次贷投资业务的发展进程,使得投资机构也失去了对次贷业务风险的敏感性。但是,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只是被拆来拆去、换来换去卖到了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在这过程中,不但没有使得社会实际财富增加,反而使得本来只是存在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伴随着次贷债券的投资行为,被传导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引发次贷风险被无限扩大。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危机四伏的金融世界里,“蝴蝶效应”引发毁灭性的全球性金融灾难。

(三)通货膨胀。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时代结束、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是单纯的以降低利息方式去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又在市场上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投资市场”来代替“网络经济泡沫”成为推动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但是,这种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反而造了一个更大的泡沫。

在美国政府长期政策扶持、美联储长期的低利息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刺激社会消费激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危机逐渐被积蓄起来,投资市场流动性过剩,引发社会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政府被迫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得次级信用贷款者还款能力下降,大量的次级贷款无法收回,引发次贷机构的倒闭与次贷投资业务的亏损,形成此轮金融动荡。

事实上,此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贷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对购房贷款资格监管引起的。在美国宽松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下,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当“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暴发后,冲击波传导到了“次级债券”,又引爆了“次级债危机”。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恰恰相反,应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在揭示、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

三、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

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在投资风险膨胀的今天,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管理层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金融危机的解决只有从危机本身产生的根源来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一)恢复市场信心和信任。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次级信用贷款者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引发的,是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出现了问题。信贷一词来自于信用和信任,在借出资金时如果没有把握收回,金融市场就会失灵和信用市场就会失效。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在于诚信而是我们不知道资金真实的缺口,公众会失去对市场的信心与信任,缺乏投资信心,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1、建立存、贷款担保制度。政府为中长期存、贷款提供担保,以缓解银行间的惜贷与存款者挤兑气氛,缓解公众紧张的投资情绪,保证市场的流动性。

2、金融机构重组与政府持股。通过资本重组及其他“适当手段”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整合金融市场的资源。政府将以购买优先股方式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提高金融机构的质量。

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二是强化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协调。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二)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一套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贷款回收监测为辅的风险预警系统,监管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高低与贷款回收情况,把金融机构划分为几种状况,监管当局据此采取不同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风险和危机的控制。

监管部门根据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责成金融机构的资本在低于规定标准时采取内部的纠偏行动,以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施早期救助,避免金融机构破产,降低金融风险。

(三)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应”。这方面,通过兴办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并借此帮助失业者恢复他们的信用,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费,尽快形成经济良性循环链。

总体来说,如果不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来解决问题,而是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出现人为提高资产价格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令投资者无法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由此引发的抛售行为可能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上一篇:浅谈商业银行预算管理 下一篇:从美国次贷危机反观中国住房抵押资产证券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