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10-13 05:01:47

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摘 要】对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试以探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关键词】以人为本;原则;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绿化比例

On the town square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Wang Xi

(Zaozhuang Municipal Gardens Bureau Zaozhuang Shandong 277800)

【Abstract】Research on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little square.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tried to explo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square.

【Key words】People-oriented;Principle;Urban space distribution system;Green proportion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时期,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广场,正向着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我国政府对广场建设高度重视,一度被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宏观经济调空下,土地紧缩,又出现了停建的呼声。对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试以探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要。

1.1 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心理分析。

人际之间的交往,行为与距离,时间都有密切关系,在同层情况下,距离越近关系越亲密。一般而言,人们对广场的选择从心理上则趋从于就近、方便的原则。人在广场上的行为,伴随着时间而展开。第二种是历时效应,景物、环境的刺激是按一定的序列顺次展开,逐渐地将人带入一个个情景之中,慢慢体验,亦即通常称“步移景异”。人们对广场环境整体的理解和体验,是对个别空间,个别景物信息的叠加、整合的结果,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第三种是历史效应,城市广场环境的信息,是在历史的理解过程中不断生成和积淀的,形成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文脉。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一个作品都是对前一个作品的解释和再解释,当今对广场环境整体的理解和体验,包含了对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全面阐释和缅怀。

1.2 人在广场中的活动规律分析。

人在广场空间中行为虽有总的目标导向,但在活动的内容、特点、方式、秩序上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一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其中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大的偶发性。

1.2.1 活动方式。

(1)个体活动:单个人在广场中成游离状的活动。

(2)成组活动:若干人成组在广场上活动。

(3)群众活动:众多人有组织地在广场上开展具有同一目的的活动。

1.2.2 活动内容。

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1)休息活动是广场的一个主要功能。在休息的同时,又可进行观赏、交往等活动。要满足人们的休息活动,就必须提高广场的供座能力,它也是衡量广场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广场上的椅凳、隔离桩、台阶、花池等都能供人坐歇。有人研究,在广场上可坐面积至少应占总面积的6%~10%。

(2)观赏、游玩。散步也是各种年龄层次均可参与的广场活动,活动时间并不固定,在广场中的逗留时间也依据各自心情和喜欢有长有短。广场上的锻炼活动一般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活动时间大多在早晨或下午放学以后。

(3)表演活动是广场最有生气的活动之一,除了有组织的演出活动外,这里的表演活动更多是指自发的,自娱自乐型的表演活动。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性文化,“人看人”或“被人看”的心理表现欲望是现代市民参与表演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它是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心理需求的重要广场活动之一。

1.2.3 交往活动。

1.2.3.1 现代城市广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交往是指在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不同的兴趣、观念、感情与意向等等。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该为人们的交际提供方便而理想的场所,这就需要对人们的交往活动及相应的交往空间进行研究。

1.2.3.2 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说有三种:

(1)公共往。

指在广场中集体参加某一种活动。交往的双方没有具体的对象,具有随机组合和被动参与的特点,如听人演讲、群众集会或围观某一表演活动等。

(2)社会往。

通常是指由于某种事件关联,甲乙双方发生直接的社会联系。这种交往在广场上可能表现为短暂的停留、打招呼,进行一般礼节谈,交往时间很短,也无需寻找合适的地方,也可能表现为信息的传递,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如几个朋友在广场谈天说地,交流思想,这种交往需寻找一个相对隐蔽的场所,广场中的阴角,小空间等往往是这类交往的理想选择。

(3)亲密往。

最熟识的朋友或亲属之间的交往。相互间彼此认同,空间距离相对缩短,伴之以情感的交流,身体气味和形体表情等,对空间的秘密性要求更高。

(4)总之,分析研究人的心理和活动规律,是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人在广场上活动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绿化、水体、铺地、小品、色彩、灯光、音乐等多种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组合,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人享受、为人喜欢、为人向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2. 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调节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城市广场往往是城市的标志。但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城市广场有功能、性质、规模、区位等区别,每一个广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区位和性质,恰如其分地表达和实现其功能,才能共同形成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对城市广场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系统分布作全面的把握。

2.1 位于城市空间核心区的广场。

这种广场往往是城市环境中尺度较大,功能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能突出体现城市整体的风貌,具有全市的意义。通过在广场四周布置重要的建筑物,可以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核心,一系列宏伟的建筑在此展开,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此发生,人们一旦置身于此,便立即感受到整个城市跳动的节奏,它如同一个心脏,既把每个重要的信息传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震动”。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便是有这样的功能。由于这类广场往往处于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交通复杂,车人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区,因此如何处理好广场与周围用地、建筑及交通的关系至关重要。

2.2 位于街道空间序列或城市轴线节点的广场。

此方面应用最多的是城市步行商业区,它们往往从某一主题广场作为整个商业区的开端,然后从步行街作为纽带,连接其它各具特色的广场。这种线状空间和块状空间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城市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了城市空间群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现代城市综合开发中,利用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节点,展开城市内外公共空间的组织,常常使整个区域空间完整有序而富有变化。

2.3 位于城市入口的广场。

这类广场是进出城市的门户,位置重要,往往给过往旅客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传统称为交通性广场。它的设计不仅要解决复杂的人货分流和停车场等动、静态交通问题,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广场的服务设施,有机组织人的活动空间,综合协调广场的景观设计,把广场空间的功能与形态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中加以考虑。

2.4 位于自然体边缘的广场。

位于自然体边缘的广场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一般是利用溪流,江河,山丘。林地以及地形等自然景观资源和生态要素形成公共开放空间,这种空间往往是步行者的专用空间,没有汽车干扰,一般与绿地结合紧密。

2.5 位于居住区内部的广场。

人们对广场选择的心理标准也遵从于就近、方便的原则。因此,在城市居住区内常设置可供居民游戏、健身、文娱、休息、散步等活动的小型广场,以满足居民对户外活动的需要。特别是在密度较高的高层住宅区,更有必要为居民辟出室外活动空间。这类广场面积不大,功能也不复杂,根据居民需要确定广场位置,强调和周围居住空间环境相互协调,并在广场内适当设置凳椅、花草、树木、亭台、廊架等,以增强广场的可用性和可看性。

2.6 总之,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建设,不能简单地“见地插场”,应该纳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即发挥广场的“画龙点睛”作用,又形成整体统一的空间关系。

3. 城市广场绿化比例控制原则

(1)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城市绿化标准为:旧城区绿化率达到25,新城区绿化率达到30。城市广场作为公共绿地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广场都是90年代以后建成或旧广场改建、扩建而来,属于新建公共绿地,其绿化指标不应低于城市总体绿化指标。

(2)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而其他休闲广场游人量和所需公共活动面积一般少于公共活动广场,其绿化比例应超过这一指标。

(3)林学研究认为,绿化覆盖面积占30以上时,才能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若绿化覆盖率达40,基本消除热岛效应,而城市休闲广场水平绿化比例与绿化覆盖率差值一般很小。

(4)根究研究,结合城市休闲广场自身追求自然化的绿色开敞空间的景观特点,得到水平绿化比例的一般范围(草坪可活动性广场和大比重水景广场除外):

40%≤水平绿化比例

超出这一比例范围者,一般为水平绿化不合理广场;在这一度范围内,由于不同类型广场的性质、功能等要求不同,也可能存在比例过大或过小问题。

4. 倡导继承创新的文化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特别是城市广场,作为人类文化在物质空间结构上的投影,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造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和文脉相传。因此,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是城市广场设计应充分重视、大力倡导的。

5.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广场的建设必须遵守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只有尊重生态学原则。环境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广场的建设之初就应该首选考虑到其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国内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文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在广场的绿化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特征,同时又与其所位于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因此,对树木的选择是受生态因子的影响的。

6. 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个性特色是指广场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广场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这种特征能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所认知和感受,产生区别于其它广场的印象。它要求设计者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在符合区位特点,满足功能需要,协调环境文脉,创造自然生态等方面反复推敲、不断升华,使城市广场既具地方时代特色,又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有机交融。一个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广场,不仅使市民感到亲切和愉悦,而且能唤起他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热爱他们的城市和国家。

7. 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参与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在广场空间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活动参与”和“决策参与”。

8. 结束语

总之,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人为本、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系统、控制绿化比例、继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突出个性创造、重视公众参与等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珂、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编,城市广场,2001.

[3] 王建国,谈当前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几个误区,城市规划,2002.

[4] 段进,应重视城市广场建设的定位,定性与定S,城市规划,2002(1): 37~38.

[5]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6]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9.

[7] 薛立新,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城市规划,2002(1): 45.

上一篇:关于给水系统选择的探讨 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的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