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其改进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13 03:25:2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其改进的必要性

摘 要:首先肯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最能反映教育教学效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还不完善,并分析了现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改进必要性

从1998年开始,高职教育作为全新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出现以来,其办学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业设置日趋完善,截至2009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215所,招生人数313万,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人数达965万人,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

校生数已是1999年在校生数的8.2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然而最能反映出教育教学效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现行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现行评价体系现状

1.高职特点不够突出

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或脱胎于之前的中专模式,或效仿普通高校的评价模式,强调德、智、体“三育”的考查,评价体系中以知识为核心,并将各项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忽略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最能体现高职学生优

势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未取得应有的权重。

2.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特征

现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灵活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忽视了教育对不同对象、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通达的学识,而且要促进每个人的个性

全面发展。但现行的评价方式除了部分学生干部的组织活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以外,大部分学生的个性表现在评价过程中

基本被忽视。

3.评价的方法存在缺陷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素质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并没有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系统的交叉研究,使得目前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如何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以单一的量化排序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必须强调不能一味地用数字量化,如德育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没有分别体现,将各种学习成绩和学习有关的能力素质均计算在智育素质评价中,知识与能力混为一谈,不易看出学生在哪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从而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4.缺乏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目前,大多综合评价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如成绩的分析等,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反

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只有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才有可能真实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评价的指导、反馈作用体现不够

学生拿到的评价结果往往是量化的成绩,没有附加的改进意见。这种没有指导的反馈只给学生传达了学习过程的结论,没有涉及学生现在的学习存在什么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弥补,为了学习新的知识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等等。

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是适应高等教育内外部形势深刻变革的需要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在完善人

才培养方案、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通过设置或调整评价指标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强化某些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呼声不断提高。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和教育投资体制的转变,学生的需求更趋多样化,素质更显差异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选择权逐步增长,更加关注教育

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大幅度提高综合素

质、促进自身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管理模式。

2.是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需要

科学评价学生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学生做出价值判断。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使每个大学生都认清自己的素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中扬长补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有些高职毕业生对工作岗位不适应,主要不是因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欠缺,而是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而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不满,主要原因也并不是他们缺乏专业知识,而是缺乏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能力或缺乏专业精神,归根到底是综合素质的欠缺。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他们发现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进而引导他们全面发

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是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相脱节的倾向。在整个学生教育评价中,存在重智育、成绩,轻德育、能力;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倾向,教育评价的导向不正确。因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转变教育评价导向,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服从和服务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完整的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乾达门.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11).

[2]颜承元.对高校学生评价的反思与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06,23(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联系 下一篇:课堂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