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3 02:15:17

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与内科保守(对照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10%、80%)明显高于对照组(2%、3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清除术;颅内血肿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47-02

我院2003年1~10月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0~80岁,平均60岁。另以我院2001年10月~2002年12月行内科保守治疗5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11例,年龄40~80岁,平均61岁。

1.2 临床表现

治疗组:深昏迷2例,浅昏迷4例,嗜睡或朦胧状态18例,意识清楚6例;轻偏瘫4例,完全偏瘫2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40分。对照组:深昏迷4例,浅昏迷8例,嗜睡或朦胧状态26例,意识清楚13例;轻偏瘫10例,完全偏瘫4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40分。

1.3 头颅CT

治疗组:基底节区出血20例,其中9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5例,皮层下出血5例。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20~30 ml 4例,31~60 ml 20例,>60 ml 6例。对照组:基底节区出血36例,其中15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8例,皮层下出血7例,血肿量20~30 ml 8例,31~60 ml 35例,>60 ml 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高血压,护脑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内科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方法:采用CT标志物定位法,选择与血肿最近,且避开大动脉血管和主要功能区的位置,以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位置距颅板的最近垂直距离为进针深度和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选取合适长度的YL-1型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公司产品),在专用电钻驱动下钻透颅骨和硬脑膜,去除限位器,离断塑料卡环,拔出针芯,插入圆钝塑料针芯,将三角针体推进至血肿边缘,拔除圆钝针芯,拧紧盖帽,从侧管抽吸血肿液态和半固态部分。当抽吸出血肿量的30%左右时,改用震荡手法等量置换,循环冲洗至流出液呈淡红色后,停止冲洗,将针体推进至血肿中心,取下盖帽,置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血肿液化剂(生理盐水3 ml+尿激酶12 500 U+透明质酸酶1 500 U)经针形血肿粉碎器加压注入血肿内(血肿破入脑室或侧脑室引流者单用尿激酶),关闭侧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拔除针形血肿粉碎器,拧紧盖帽,无菌包扎,手术结束。闭管2~4 h开放引流,每日血肿冲洗2~3次,连续3~5 d,经头颅CT复查,血肿基本清除或清除>85%后拔针,头皮缝合1针,无菌包扎。本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在发病6 h 18例,6~24 h 9例,24~72 h 3例。穿刺针保留时间3~6 d。

1.5 疗效评定[1]

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血肿清除情况

初次清除率26.7%;总清除率83.3%,其余血肿高密度影均在4周内消失。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极高。2003年1月前,我院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达62.7%,其死亡原因多由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形成脑疝,脑疝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原因[2]。本文对照组死亡的32例中,有25例直接死于脑疝,其余7例死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治疗组死亡的5例中,1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再出血。因此,对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尽量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解除颅内占位效应,清除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本治疗组应用YL-1行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部分或大部分血肿清除,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脑缺氧,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避免了脑疝的发生。因此,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

(收稿日期:2007-06-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的临... 下一篇:不同β-HCG水平下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