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时间:2022-09-17 03:38:40

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AF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42列全部采用后路植骨椎管减压加AF内固定。结果:随防6~24个月临床优良率86.7%,术后6~12个月X线椎体高度恢复治骨融合。结论: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固定牢固、复位满意、手术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术;植骨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37-01

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使用后路AF内固定加“H”形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18~52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4例,车祸11例,重物砸伤7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14例,L120例,L26例,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爆裂型,伴三柱损伤,脊髓和神经损伤情况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评定:A级3例,B级6例,C级11例,D级12例,E级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8 d,平均4 d。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X线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或伴脱位,成角畸形。CT扫描显示椎体粉碎并向四周裂开,骨折块均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内。

1.3 手术方法

42例全部采用全麻。俯卧位,胸部、骨盆垫高腹部悬空,电透定位,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的脊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确定椎弓根钉的进针点,在C型臂X光机监测下分别在伤椎上、下正常椎弓根内置入4枚适当型号的椎弓根螺钉,安装AF连接杆,旋紧螺帽,根据椎体压缩情况撑开复位。电透见椎体高度恢复后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开放椎管后,用神经剥离器沿椎管内侧即可探查到突入椎管前方的骨块,复位棒轻轻锤击骨块,将其复位。个别复位困难的碎骨块可予以切除松解受压神经根。取髂后上棘髂骨外板剪为“H”形骨块覆盖于切除椎板上,并将剩余碎骨块置入小关节及横突间。术中出血平均400 ml平均手术时间2.8 h。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48 h,卧床3个月,腰围保护6个月。

2 结果

本组4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X线片和术前相比,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为原高度43%,术后平均高度为原高度94%,椎体脱位完全恢复,Cobb角术前平均为21°,术后为3°1例断钉,1例术后12个月内固定周围感染,经彻底清创拆除内固定后痊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通常是由于各种复合的应力作用,导致轴向压缩、旋转产生一个或多个脊柱平面的不稳定。脊柱骨折的治疗是尽可能矫正骨折脱位畸形,恢复椎管正常力线和椎管宽度,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确实有效的内固定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脊髓和神经根的继发损伤[1]。

AF脊柱内固定系统是在R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的新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在三维空间调整,具有多重矫正力,同时具备了AO与RF的优点[2];具有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还有重建脊柱生理弯曲的准确性及坚固性,且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准确植入椎弓根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者要熟悉胸腰椎置钉部位的局部解剖。操作中一定要定位准确,注意进针的位置、方向、深度,用探针探查针道周围及底部是否为骨质,确定无误后再植入椎弓根钉,必要时可用C型臂下监视进行,力争一次性进钉成功,切忌多次进钉造成椎弓根钉的松动,避免椎弓根钉偏离椎弓根和椎体。轴向撑开时要注意双侧交替进行,以保持撑开的平衡,同时用C型臂X光机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防止撑开过度。本组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均为三柱损伤,骨折块突入椎管内,造成椎管内的有效容积减少,因此均行椎管探查、椎板减压术。大部分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来自椎管前方,应用AF系统撑开恢复椎体高度,依靠后纵韧带紧张,可使凸入椎管内的骨块复位。部分不能完全复位者可用复位棒将骨块向前打入椎体,恢复正常椎管的横径。

为了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获得伤椎骨性融合,采用“H”形椎板植骨及横突或关节间植骨,避免脊髓进一步受压和粘连。有人认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促进骨折愈合,也可预防晚期椎体塌陷[3]。植骨前要注意将骨床修整为粗糙面,以促进植骨融合。术后卧床3个月,起床活动应坚持佩戴腰围6个月,避免内固定失败和矫正角度的丢失。

[参考文献]

[1]郑文忠,陈昆,刘爱刚,等.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2(2):92.

[2]彭海洲,刘明礼,罗睿.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7):570.

[3]侯树勋,史亚民.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4.

(收稿日期:2007-06-2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一篇: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