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一盏灯

时间:2022-10-13 01:55:35

我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的农民,已近耄耋之年。早在50多年前,我就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不过,那时杂志叫 《党的教育》,分农村版、城市版和蒙文版3个版本,我自费订阅的是农村版。

那是1958年春天,旗里的下乡干部到我们村来搞春耕播种,其中有一个姓金的干部听说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还趴在煤油灯下给报纸、电台写稿,可只见不停地写,没见过发表。他很好奇,便亲自到家里了解情况,我们聊了很多。我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更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但因为贫困我只上过3个冬天的学。当年的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学习是知识的源泉。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我把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分分毛毛全部用在买书订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我爱好写作,觉得能为报纸、电台写稿是很光荣的事,所以一直坚持着。金干部明白了我的心思后鼓励我说:“为报纸和电台写稿是好事,但不能想写啥就写啥,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的形势任务,得多看、多听、多练。”随后,他从自己的挎包里掏出一本《党的教育》农村版递给我,说:“这是自治区党委专门为指导基层工作和教育基层党员办的一本刊物,你拿去学习吧,最好也订上一份,对你写稿会有帮助。”于是,我就到当地邮政所自费订阅了《党的教育》农村版。从此以后,我一有空就认真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农牧区适用技术和一些文化、法律方面的知识,还逐渐学会紧跟当前形势任务运用身边素材写稿。

就在那一年夏天,我们这里出现严重旱情,上级派来干部与群众一起不分昼夜打坝蓄水抗旱,我看到《党的教育》农村版上刊登过不少干部下基层深入农村牧区生产一线,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文章,便以我们村的事为素材学着写了一篇《天大旱人大干,不胜龙王非好汉》的通讯,稿件寄出不久就被当时的伊克昭盟人民广播电台和《鄂尔多斯报》采用发表,之后又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和《内蒙古日报》采用,当时我那股子高兴劲儿,至今回想起来都无法形容。

后来,我也给《党的教育》农村版投稿,其中《村里有一群柳编姑娘》和《为五保办起了敬老院》等文章发表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郝茂荣带领乡干部每人自费订阅一份《党的教育》农村版,他对干部们说:“咱们这里的工作能在自治区党刊上展示,是对咱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这个刊物很适合我们,每人必须订一份,好好学习。”我又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书记带头订党刊》在刊物上发表。2002年,《党的教育》农村版上刊登了农牧民的带头人廷・巴特尔的感人事迹,我读后很受教育,写了《高尚的情怀,非凡的本色》的感想文章,在同年第8期上发表。

2004年,刊物更名为《实践》党的教育版后,我由自费订阅改为由旗委宣传部和苏木党委赠阅。学习,阅读,写稿,投稿,依然是我不懈的追求。2015年,党的教育版开设了“我的中国梦”征文栏目,我就把我的梦想写成了《誓与笔杆子共白头》的文章,不久就在第6期上与我的照片一同发表。

从风华正茂到银发苍苍,我在自治区级、市级和旗级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3000多篇,是“党的教育”使我逐渐成长为农民心中的“土记者”。早在30多年前我就下定“立志奋挥千钧笔,愿尽辛劳永不息”的决心,感谢“党的教育”为我魂牵梦绕的坚守一路引航。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

上一篇: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高考下化学教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