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时间:2022-10-13 01:16:24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发挥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构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高度参与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主题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主题探究式学习 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理念上的革新,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寻找出路。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推敲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主题探究式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主题探究式学习具有哪些优点,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结构设计,采用什么方式评价等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

主题探究式学习是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有一个中心任务,并带有相对稳定的几个子任务以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参考,同时还提供大量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探究式学习能更好地与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但能使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逐渐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过渡,不至于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迷失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作为主题,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并以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贯穿始终,教师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主题是探究的前提和灵魂。

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励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学会方法、获取知识;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在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尝试利用新的工具。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选定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内容),并在教学设计中指出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源列表(包括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地址链接,或者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料,以及书籍等),为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规定的学习效果,还要确定好评价标准(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有时也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一些提示、帮助或建议性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设计就是一份完备而详尽的学习计划。在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确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针对某一主题内容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评价和交流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旅程,达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达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并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技术支持、评价激励和组织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阅读主题。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可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先期“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2.明确主题,收集信息,研讨问题。

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确定主题后,教师应着手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利用已经确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网络浏览、搜索,获取相关的信息。遇到困难阻滞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协作探讨、经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巧妙地引出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方法或技巧。在这个阶段,教师可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使学生掌握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把搜索到的信息,要进行检索与分类,并能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聊天室、BBS、留言版、公告牌、实时语音聊天工具等交流工具,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的多途径交流手段,使我们感受到网上收集信息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结成学习小组。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等几种。我们发现:小组学习要远远优于传统的个别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每组3―5人,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在各阶段,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和意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更完善。

4.主题探究、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可以按照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研讨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班级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展示、网上远程交流等形式展开。此阶段,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讨论中要想方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观点。

5.结题与总结评价。

确定主题报告的框架和所需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上传给老师请求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修正观点、形成课题报告。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还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既可以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又可以将成果形成小论文打印出来;既可以将其做成网页在网上发表,又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我尝试过三种形式:一种是将文章在学校橱窗内展示;一种是利用幻灯片在课堂上向大家演讲交流,把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链接到学校网站中;第三种是让学生通过网站中的“学科论坛”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主题探究学习”的评价方式

主题探究式学习更利于实现评价体系的构建。主题探究式学习对于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是开放,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是由具体指导意见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选题范围太广与课堂交流、评价指标上难操作之间的矛盾。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如果忽视了评价这一块,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一般地看,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从“主题式学习”的特点看,我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前应交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应分成团体和个人两种。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学科本身内容的要求,二是团体合作的效果,三是信息技术目标的掌握情况,四是团体和个人纵向的进步情况。

2.评价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

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充分认识,体现在方法上,体现在个性中,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多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在评价的时间上也不要只是在学习结束之时,而应选择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时机。

3.评价的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元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网上评价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能听取多方意见,也使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网络优势,学生交流更加密切了,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成功感激励着他要更上一层楼。

四.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选择“主题探究式学习”应从需要的角度出发。

教师不能因为“主题探式学习”有优势,而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它的优势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有些内容本身就比较简单明了,不需要再去兜圈子,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和帮助不明显,也没有必要非整合不可。

2.“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学习任务的完成,既要不让学生束手无策,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主题化教学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但是,在课题设置时,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等因素,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为主。

3.“主题探究学习”应注意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许多学习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但也有一些学生或小组还没有较好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或者没有掌握科学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与策略。例如,有些学习小组的组长能力很强,他包揽了绝大部分任务,组内成员唯他马首是瞻,往往由此对他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依赖感,这就出现了如何解决组内异质程度极大的问题;有些小组不懂得如何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学习效率较低,老师可能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组内成员产生的机制和各种合作学习的策略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4.学生自主,教师为辅。

主题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研究主题的形成、教学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辅指导。本次主题学习通过实际操作之后,我感到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则教师对于活动实施的主要意义、目的和基本思路等方面是比较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则必然缺乏有效的指导,由此而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控管理能力,都显得相当的重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这一思想。实践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以网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为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晓乡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孙德娴等.多媒体网络课件设计与制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5]李元广.建立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下一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