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新金融霸权和经济繁荣

时间:2022-10-13 08:53:43

论美国的新金融霸权和经济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建立起金融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转折点,即由美国“独霸”到寻求日本“协作”才能实施有限的金融霸权的“过渡阶段”。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减少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增强了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激活了资本市场,使其恢复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恢复了金融霸权的实力;另一方面,竭力推进金融自由化,为其实现新金融霸权营造合适的外在条件。这样,美国安全度过了有可能丧失金融霸权的“危险期”,并于90年代确立了它在世界的新金融霸权地位。在金融霸权的充分施展之下,美国终于汇集世界巨额资本,孕育出本国的经济繁荣。

金融霸权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经济(尤其是金融)、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来获取用武力冒险与政治讹诈所无法获得,但是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上运作而轻易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从本质上来看,金融霸权是军事霸权和政治霸权在经济领域中的延伸,而军事霸权与政治霸权是金融霸权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是主要依靠新金融霸权,赢得了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

一、由“独霸”到“协霸” ——美国金融霸权的历史转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转折点

冷战时期,美国凭借它一手设计的国际金融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等同于黄金,确立了美元的国际绝对垄断地位,由此变相向世界各国征收巨额的铸币税。通过征收铸币税,美国为其工业的国际性扩张融通资金,为其扮演“世界银行”融通资金,为其充当“世界警察”融通资金。亦即,美国可以不受其国际收支盈亏的限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其任何经费的短缺都可以通过加快印钞机的速度来解决。“美国基本上是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解决全球霸权的经济负担”。“美国人随心所欲地印刷美元,以便在越南打一场殖民战争,尽量买进外国公司,并通常为美国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霸权提供资金。”美国的随心所欲行动,引发国内持续恶性通货膨胀,并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直接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从而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转折点,美元由一家独霸绝对垄断地位,到与马克、日元相竞争的相对垄断地位。美国的金融霸权也由独霸而向联邦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寻求协助霸权转变。

(二)日本支持美元,协助美国金融霸权

由于战后西欧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提出的挑战,因此联邦德国对于美国金融霸权的协助极为勉强,当美国试图通过“史密森协定”要求其他国家同意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重新挂钩时,遭到了联邦德国的拒绝,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固定汇率的“复活”便“胎死腹中”。联邦德国拒绝对美元的支持,促使美国改变了国内经济政策,“这是战后美国第一次在外国的压力下对本国经济政策作出的重大的改变。在经济领域,这种政策逆转标志着美国霸权的结束。从此以后,美国需要日本在金融上予以支持了。”

日本于1981年成为世界头号资本输出大国,1986年又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于1985年底,因为日益庞大的财政与外贸赤字而迅速沦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到80年代末,美国的外债累计约1万亿美元。这样,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美国便逆转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趋势,即由富甲天下变成负债累累。在金融实力迅速下降的前提下,美国继续维持其金融霸权地位,必须得到金融地位迅速上升的日本的支持。1983年11月美日成立了货币委员会,以加强两国在货币领域里的协作,奠定了两国之间的特殊金融关系。1976年日本购买美国联邦债券总额只有1.97亿美元,但是自美日加强金融协作后,日本对美国联邦债券的购买迅速增加,仅1986年4月购买额就高达138亿美元。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每年借债1000~2000亿美元,日本则提供了其中的大部分资金。“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取代联邦德国成为美国主要的经济盟友,以及从金融方面支持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继续称霸的后盾。日本把储蓄款和大量国际收支盈余在美国投资,支持了美元,帮助为防御体系融通了资金,而且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如果里根政府没有得到日本这种金融上的支持,作为里根经济政策的结果,溢值太大的美元可能会暴跌,甚至。”在日本的鼎立协助之下,美国度过了有可能失去金融霸权的“危脸期”,而后通过对内实行金融改革,对外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从而一举恢复了金融霸权。

二、进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夯实金融霸权的内在基础 “从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经济衰退当中,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90年代这种变化的效果显露出来,确立了美国的世界最强国地位”。由于巨额贸易赤字、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大幅度上涨等不利条件,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基础一度遭到严重动摇(典型事例是伊利诺斯银行危机和储蓄贷款合作社危机),在整个80年代,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拯救伊利诺斯银行的1984年,倒闭的银行就达1OO多家,另外由于管理失败,400多家储蓄贷款合作社(S&L)濒临倒闭危机。为避免全面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美国着手对金融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一)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为稳定金融秩序,改变了由过去保护储户存款为提高各类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增强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从而减少破产风险。对自有资本比例低于一定水平的银行,金融当局则勒令其采取措施增加资本或压缩资产,而当自有资本比例低到无法改善的程度时,政府可以决定将其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在提高银行自有资本比例的同时,金融当局还就存款保险费作出规定,凡是自有资本比例越低的银行,所缴纳的保险费就越高。银行必须公开主要经营指标,储户根据这些指标判断银行的存款有无风险。为监视银行是否准确公开信息,政府配置了多达8000余人的金融检察官,对于违反规定的经营者给予严厉惩罚。

(二)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第一,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通过一系列稳定金融秩序的措施,金融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在健康的运行环境下得到进一步贯彻。1990年以后,美国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兴起了大改组运动,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幅度减少,金融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二,放松了银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有效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活动,尽管这一限制控制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但在与欧洲全能型银行的竞争中,美国金融业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为了增强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1989年以后,美联储通过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条作更宽松的解释,使商业银行(通过其作为一级交易商的附属机构)得以进入新证券发行市场,银行业证券化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三)激活资本市场,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由于过多的市场准入限制,与欧洲资本市场相比,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迅速扩展,大大减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为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第一,缩减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的权限,简化部门手续,加快证券发行的审查,建立一揽子登记制度,废除对非居民的利息收入增收源泉所得税。以此为契机,大批外国机构纷纷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第二,证券交易委员会于1990年改变了依靠公开信息来保护投资者的想法,大幅度放宽有关融资机构在这个领域公开信息的义务。由此,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第三,由于放松管制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空间迅速增大,金融衍生商品层出不穷,给各类风险喜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或投机)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活力由此得到空前提高。

通过稳定金融秩序、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以及激活资本市场,美国很快恢复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实力迅速增强,为新金融霸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营造金融霸权的外在条件

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与原先相比,美国的新金融霸权在内在基础与外在条件上都有了新的特色。内在基础主要体现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与经济超级大国,强大的金融实力,美元的国际垄断优势,完善与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遥遥领先的金融创新能力,极具有危险性的对冲基金,等等;外在条件主要体现在:整体上依旧有利于美国金融霸权的国际金融机制,金融自由化与开放的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资本的依赖,其他金融大国的协助,等等。其中,金融自由化是美国实现金融霸权的最重要的外在条件,因此美国不遗余力地加以营造这一外在条件。 在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所制订的章程中并没有“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条款,不仅没有.而且基金协定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的权力。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撒切尔和里根执政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干预主义经济学获得了英美官方经济学的宝。

上一篇:运输车辆承包合同 下一篇:浅论美术行业经济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