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核心素养,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时间:2022-10-13 07:44:32

凸显核心素养,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日常听课时,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尝试践行“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主张,但一不小心课堂就成了内容与写作技巧分析的叠加。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水》一课,鲜明地避开了文本内容的繁琐分析,转而在探究文本表达奥秘上层层剥笋,挖掘课文蕴藏着的有价值的写作技法,让学生课上学得会,课后带得走,实践用得上。那么,管老师到底教了学生哪些核心的写作能力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教框架构思的能力

文章有意的安排就叫“构思”。写作首先要会“构思”。然而,学生作文最搞不懂的就是“构思”,这跟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重要的关系。阅读教学应该带领学生领会文章在架构上的奥妙。

课始,管老师通过“三个问题”(挑一担水离家有多远,要多久?村子里什么日子像过节一样?为什么弟兄们渴坏了,母亲不用“渴”,而换成另一个字?)的追问和两件快乐事情的概括(“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以及四个小标题的拟定,引导学生简洁、轻松、高效地将课文框架梳理得一目了然:

(“挑一担水”苦――“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以乐写苦”)

这“三问”和“两次概括”,直指文本关键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发现文章是如何架构的,为写作谋篇布局奠定基础。

二、明确“典型新颖”,教素材选择的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写作时,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还要根据表达的目的进行详略安排,让学生明白只有舍弃大众化的事例,选取别人不知道的场景描述,才是写作技巧所在。

《水》一文中写了哪两种洗澡的方式?是怎样洗的?洗的人多不多?心情怎样?感觉怎样?这些内容学生一读就明白,不需要反复纠缠理解。而两种洗澡段落的表达形式又有什么秘密?这个是很少有人关注到的。管老师独具慧眼,不仅关注了,还巧妙进行了对比:

“下雨天洗澡”――写了1个自然段,用了10行文字。

“一勺水洗澡”――写了3个自然段,用了17行文字。

在数字多少、篇幅长短的比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详”和“略”的不同写法。不仅如此,管老师还拎出矛盾点,继续锤炼学生的思维,向写作更深处漫溯。他让学生思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下雨天洗澡’时间长、事又多、参与的人多,可是作者写的很少。一勺水洗澡无非就是倒抽一口凉气,然后‘啊啊’叫上两声,就这点事情作者又详写,请问是何道理呢?”由此引发出“典型新颖”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这种秘密是缺少关注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时候,学生思维受阻,管老师及时点拨:“一勺水洗澡,洗四个人,别人不知道怎样洗,写作就要选这样‘典型新颖’的事写。”至此,学生恍然大悟,素材选择的奥秘原来如此。而如此关注并引导,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样的事要详写,什么样的事要略写。此处借课文教与写作相关的内容,也足以展现出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穿越管老师的课堂,学生习得的“详略得当”“典型新颖”等写作技巧是立体的、鲜活的,必将指明学生的习作之路。

三、破译“特写密码”,教特写技巧的能力

如何在挖掘知识内在魅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提升表达素养?管老师深谙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必须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相契合。所以,管老师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在风趣中让学生领悟写作表达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这样,学生种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学生就会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生成为一种自然的常态。

师:一勺水流下就一会儿的时间,可是要写得很长很长,高难度,作者有一个秘诀――特写。(板书)在第4~6自然段中,特写藏在哪一自然段?

生:第5自然段。

师:一勺水从头顶流到脚底大概四五秒。读读这个特写,我给你们计时,看作者将这个特写写了多长。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你们读了52秒,比真实的水流时间多了近10倍,哪些句子让你感觉时间一瞬间拉长了,画下来。

(生默读)

生:“从头顶……和膝盖”这句把水到过的部位写得很具体。

师:发现一瞬间拉长的秘密,怎样写就把句子拉长了呢?具体到哪些部位?

生: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

师:一步一步地来,分成七个部位,时间就慢下来了吗?不一定。我就这样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的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完了。作者还有奥秘。课文里用了几个“滑过”?

生:三个。

师:七个步骤分解在三个“滑过”里,时间拉长了。

(师板书:分步 七 三)

(生再读这句)

师:不会写的同学都这样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滑了下去”。

师:水滑得还不够慢,我有本事让它更慢。我这样改:“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肚子和屁股……和膝盖。”好不好?

生:不好,太具w。

师:人家写三个刚刚好,我写四个就多余了?

生:四个就唆了,不新颖了。

师:多写一个“屁股”就不新颖了吗?

(生笑)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觉很正确,但是没说出来。这段话里加个“肚子、屁股”感觉怪怪的,不雅,所以作者跳过去不写,跳得有道理啊!

(师让生再读此句)

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办法让水滴继续待下去?

生:用了省略号。

师:省略号只让水待了一

会儿,其实水还待了不少时间。

生:这句“在水的滑动中……在加快”,体现了水还待了不少时间。

师:前面那句是看得见的,而你读的这句写的是――

生:看不见的。

师:作者用内心感受让水又待了一儿。(出示:“在水的滑动……在加快。”生齐读。)

师:不会写的人可能这样写:“一勺水浇下来,舒服,舒服呀,真舒服死了!”而作者这样写――

(生再读:“在水的滑动……在加快。”)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容易“滑”过去的地方作“停留”,而这来自于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知,来自于教师适时打断的“教学机智”。

管老师选择精当的内容,以儿童的阅读认知为设计原点,准确发现学生的经验生长点,以文体特征的凸显为分享支点,通过“5秒”与“52秒”的快慢对比,引导学生知道了文章拉长表达的密码;通过“七个部位”与“增加‘屁股’”的多少对比,引导学生懂得了文章文雅表达的密码;通过“三个滑过”与“四个滑过”的加减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了文章简洁不嗦的表达密码;通过“看得见的外在”与“看不见的内心感受”的对比,引导学生揣摩出了文章分步写、写内心的表达密码……成功演绎,揭示了形式表达的秘密,促进了学生读写经验的生长。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发展了思辨能力,丰富了对文本的认识,习得了特写密码:快慢有诀窍,加减有章法,多少有学问,内心有感受;表达不需要面面俱到,细致与舍弃是不矛盾的共同存在。

四、揣摩“一字内涵”,教遣词用字的能力

文本值得品析的地方太多,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看似平淡无奇,一望而知,但用心揣摩,满是精华。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有逗号与没有逗号

一样吗?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逗号,强调了出来。

生:水,它不多不少。

师:“水,不多不少”,这样说可以吗?

突然惊觉,我在多次执教这一课时,只关注到了标点,不经意间从“它”字的表面滑过去了,对文本表达“为什么这样说”缺乏敏锐感。而看似寻常的词语在管老师的一问一读中,骤然凸显出独有的意味。不用图片,不用音像,依然可以让学生凭借朗读体悟获得“水”的形象感。这样的方式,简单而富有语文味。管老师巧妙通过朗读、对比、追问,把学生原本“一望而知”的文本变为“一无所知”,理解并品味“它”的内涵,看似重复,其实是强调,凸显了言语表达的价值,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引发了他们对言语表达的推敲与揣摩。词语再一次立体地站在学生面前,印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个文字符合。

窦桂梅老师说:“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管老师在朗读中让学生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一个字、一个标点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组合,在管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不断地朗读、揣摩,挖掘出言语表达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练就慧眼,用心体察,把握文本表达的“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可教的语段很多,善教者决不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在重点语段,凸显核心素养,作比较透彻的解读,在别人教不了的地方着力,朝不需要教的方向努力,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上一篇:教“有用的语文” 下一篇: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