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用的语文”

时间:2022-10-19 01:50:44

教“有用的语文”

【设计思路】

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

附属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人物特点。

教学流程安排: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分层创设情境,梯度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生读)。

2.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课

文,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二、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

1.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老师发现课文在描写李时珍的过程中,穿插了好几处景物描写(板书: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

(2)汇报交流,反馈校正。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表

示时间变化

(1)出示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

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

林……

夜幕渐渐降临……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2)说说这四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表示时间的变化)

(3)如果这样交代时间,大家觉得怎么样?出示:傍晚――天黑――夜晚――深夜

(4)学生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5)归纳小结:用景物描写表示时间的变化,显得形象生动。这篇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除了表示时间的变化外,还有其他的作用。让我们来欣赏。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形象

(1)体会第一处景物描写――“破败的古寺”。

①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板书:破败的古寺)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自己读一读,你从哪些词句看出古寺的破败?如果让你住在这样的古寺,你愿意吗?为什么不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②李时珍这样艰苦的生活是不是就这么一次?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画出有关的词句。

③交流:抓住“餐渴饮”“晓行夜宿”“好几个月”来体会。

④据史料记载,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从35岁到50岁,将近15年的时间一直在外奔波,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行程一万余里。这天,他们因为一心赶路,又错过了客店,只能住在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引读描写古寺的句子)

(2)体会第二处景物描写――“皎洁的月光”。

①生个别读:“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皎洁的月光”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皎洁的月光)

②作者把古寺写得那么破败,为什么月色写得这么美呢?(指名说)

③小结:这里作者把月色写得这么美好,其实是有目的的,作者是想借助这美好的月色来表达自己对李时珍的赞美。(指导朗读)

(3)体会第三处景物描写――“风啸鹰叫”“圆盘似的月亮”。

①我们再来看课文结尾的景物描写。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②体会第一句:“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风啸鹰叫)

③体会第二句:“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圆盘似的月亮)

④通过景物描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风啸鹰叫、圆盘似的月亮,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⑤归纳小结:课文的结尾虽然没有写人,但这样的景物描写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可敬的形象,这就是景物描写的妙处。

4.回顾总结写景作用

(1)引读回顾。

师:你们看,作者为了表现李时珍生活的艰苦,写了这样破败的古寺――(生接读:“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写了这样恶劣的环

境――(生接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师:为了表达对李时珍的赞美,又写了这样美好的月色――(生接读:“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2)小结:所以,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

三、分层创设情境,梯度迁移运用

1. 填空(其中第1空和第3空必须是景物描写)

清晨,李时珍师徒背着药箱上山了。 。他们爬上陡峭的山路,李时珍忽然看到荆棘丛中有一朵忍冬花,他连忙走过去,俯下身去看了又看,闻了又闻,若有所悟地对徒弟说:

“ 。”不知不觉, ,李时珍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和徒弟坐在树荫下休息。

2.根据情境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

今天,老师宣布我在徐州市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一放学,我就往家跑,道路两旁, 。

交流评价,总结。

3.作业:自己创设一个情境并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及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字词句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乃至开发利用?我的想法是: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一、 立足文本,用“课文”教“语文”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至少包含着语文知识和能力与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前者需要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后者需要艺术的人文审美熏陶,二者协同共振地提升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位,缺一不可。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传记性的故事,而不是历史性的经典名著,因此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例文,承担的教学任务应是凭借这个例子,训练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者技能,而人文感悟和情感体验之类的教学在本课中就不是主要的了。

研读课文不难发现,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色:一是通过精准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文中的“笑”这一神态以及师徒俩的对话,体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文中的“端详、扯下、嚼嚼”等动作描写、“若有所悟”的神态描写以及李时珍的语言描写,体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格,借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无穷。而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又从侧面表现了生活的艰苦,烘托了人物品质,表达了写作意图。这种写法在小学阶段的课文中并不多见,将这样的知识开发成语用技能训练点,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我设立了言语实践的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特点;(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情,教“有用”的语文

教学要从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开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分析其未知世界,恰当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接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特色其实在三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接触过,在作文中也多多少少能运用了,若再拎出这个知识点作为典型训练的内容的确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的景物描写,虽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并不会感到很陌生,但由此提炼出的“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品质”,却对他们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项语言智慧技能。学生可能会说出其中蕴含的语文知识,但是作为语文技能却不一定会用。基于此,我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将“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作为本课的核心目标,而“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特点”成为了本课教学的次要目标。

为使核心目标落实到位,我紧扣核心目标整合教学活动,让每一项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回顾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分层创设情境,梯度迁移运用。在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按顺序设置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的景物描写”“根据情境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自己创设一个情境并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三种类型的梯度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一来回”之后,再将其所得转化为实用的技能。

中年级阅读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段特点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整合,长文短教,进行语言实践?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诱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对此,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别忘阅读与写作 下一篇:凸显核心素养,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