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盈余视角的R&D投资规模效应研究

时间:2022-10-13 06:19:17

基于盈余视角的R&D投资规模效应研究

摘要:本文以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行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企业规模变化下R&D投资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R&D投资越大,企业的未来盈余水平越低。表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企业R&D投资形成规模效应非常关键。

关键词:R&D投资 企业规模 盈余

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积极深化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R&D投资的重要性不断增大,我国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会计准则如何反映R&D投资的价值相关性以及R&D投资与规模的关系。然而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探讨R&D投资对业绩影响的文献非常少。本文基于中国背景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了不同高新企业在规模变化下,R&D投资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R&D活动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关于R&D与企业规模之间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种:(1)正相关关系。Soete(1979)用R&D费用来衡量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采用商业周刊收集的美国1975年至1976年间700家大公司的R&D支出数据,分析发现R&D经费与销售额之比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王任飞(2005)基于2000年至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百强企业的统计数据,验证了企业规模与R&D支出正相关。(2)负相关关系。Karnein Schwarts(1978)发现大公司在R&D竞赛中不具备任何优势,小公司反而具有更强的R&D活动意愿与能力。赵彦云、刘思明(2012)以2009年海淀区R&D资源清查中671家企业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企业规模差异下R&D投入对生产率作用的差别,研究表明R&D产出弹性按大、中、小型企业依次递增,并且中小型企业R&D产出弹性远远高于大企业。(3)倒“U”型关系。Scherer(1965)以专利数量为被解释变量, 用销售收入的一次方、平方及立方作为解释变量, 发现企业规模与R&D活动之间存在着倒U 型函数关系。刘国新,李勃(2001)利用相对R&D支出弹性这一指标分析了美国、中国及武汉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的关联,指出平均规模越大的企业群其相对R&D弹性越大,R&D投入强度越大,但对特大型组,由于规模的巨大化,替代效应起作用,R&D投入强度反而减弱。(4)“U”型关系。Bound 等(1984)发现研发经费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U 型关系,R&D 强度先随规模下降而后又随规模上升,即最小和最大企业的R&D 强度比中等规模企业更大。安同良(2006)等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现小、中、大三类企业R&D 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倾斜的“U”型结构。(5)“S”型关系。金玲娣、陈国宏(2001)研究发现企业R&D的投入强度随企业规模增大先递减后递增而后又递减,企业的R&D活动存在临界规模,中小企业为使其R&D活动达到临界规模,必须投入其资源的较大份额,R&D率较高。(6)不相关。Jefferson 等(2006)利用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在控制产业效应后,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对R&D 支出强度并没有显著影响; 吴延兵(2007)的研究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R&D 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相应增加,但并没有发现熊彼特关于市场力量促进创新的支持证据。

(二)R&D投入与绩效的相关研究 熊彼得著名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指出,一旦厂商研发出新的或更高的技术,旧的技术被淘汰,研发厂商就可能取代市场原有的厂商,成为新的垄断者。成功的创新者可以从对创新的暂时垄断控制中获得短期超额利润。Lev and sougiannis (1996)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R&D费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并且影响的持续期随着行业不同而存在着差异。Sougiannis(1994)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薛云奎、王志台(2001)根据1996年至1999年沪市的经验数据证明了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在当年和随后的三个年度都非常显著,而且回归系数在逐年增大,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鹿永杰(2010)基于2005年至2008上市百强电子企业的数据证明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Tobin’s Q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具有滞后性。何玮(2003)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影响期限大约为3年左右,当年研发投入与滞后两年的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最明显,与当年的业绩之间相关性较强,与滞后一年的企业业绩间相关性最弱。

(三)企业规模、R&D投资与绩效 Segestrom和Zolnierek(1999)在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质量阶梯”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增长模型,并引入了领先企业研发成本优势和研发投入规模报酬递减假设,不仅对现实中的企业研发行为作出了合理解释,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研发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Mustafa Ciftci, William M.Cready(2011)以规模报酬为基础,研究了随着企业变化与R&D相联系的盈余水平及其波动性如何变化,发现随着公司规模增大,R&D投资强度和未来盈余水平正相关。郭斌(2006)对中国软件产业是否存在规模效应进行实质研究证明企业规模对产出率存在着一致性的正向影响,而对利润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陈立勇、曾德明(2003)在质量阶梯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SZ模型讨论了企业研发投资规模报酬递减条件下企业研发行为和政府研发政策,为领先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并对后来居上的企业征税,可以实现研发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臧维、艾静涛(2009)基于2003年至2007年期间连续五年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的54家企业面板数据,通过以企业规模为约束条件的分段函数,提出不同企业规模范围下企业R&D投入与绩效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杨勇、达庆利(2007)基于江苏省具有省级或部级技术中心企业的数据,验证了企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支持熊彼得假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上可见,随着企业规模变化,R&D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讨论都各有不同。支持企业规模越大,R&D投资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是:Cohen and Klapper(1996)提出大公司通过有比小公司更大的销售基础,而享有R&D成本分担优势,从而有动力去承担成功率较低的R&D项目;Henderson and Cookbum(1996)提出“范围经济”,认为大公司能更好地利用知识外溢;大公司的市场力量有助于其后期商业化的发明,并从中抽租获利;大公司资金充足,可以更好地分散和多元化R&D投资风险。而与之相反地,认为随着企业规模增大,R&D投资与企业绩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在竞争过程中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通过创新赢得竞争的愿望更加强烈,其更加关注R&D项目的应用前景和作用效果,从而表现出更高的R&D资源利用效率;中小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加灵活高兴,能够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有利于创新绩效提高,而大企业相对的官僚式控制可能会影响R&D投入的实施效果。那么对于中国市场来说,R&D投资、企业规模、企业绩效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R&D投资越大,企业的盈余水平越低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至2008年期间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机械设备仪表、信息技术、医药生物制药、石油化学塑料、电子业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为研究样本。有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规定,R&D支出一般在财务报告附注“开发支出”、“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中披露。本文手工收集整理了上市公司R&D支出和广告支出的数据,在剔除数据缺失之后,共得到401个公司和年度观测值,用STATA12.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文分析盈余水平利用R&D投资和后续盈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根据Lev and Sougiannis(1996)提出的观点。Lev and Sougiannis没有直接测量R&D产出,而是把R&D投资强度和未来盈余相联系。认为未来盈余结果应该作为R&D投资价值的全面度量。现存文献大量是研究公司大小和R&D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即用非货币的R&D产出来测量R&D投资的贡献,如专利数量和专利引用。专利数量的确反映R&D的生产率,但是没有显示生产率的价值。本文采用LS提出的以R&D投资产出为基础的货币价值,即未来盈余水平,来充分反映R&D投资对公司的价值。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企业盈余的替代变量,并用企业未来三年的平均盈余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来考察企业的未来业绩。此外,用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用研发支出、广告支出、有形资产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来分别衡量研究开发投资强度、广告支出强度、有形资产投入强度。变量定义见表(1)。根据假设,用2006年至2008年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参考Mustafa Ciftci, William M.Cready的模型),考察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R&D投入对未来盈余水平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R&D投资和广告支出的差异较小,相应的变量标准差较小。企业规模和有形资产投入的差异较大。且有形资产的投入(均值为1.795461)远远大于R&D的投入(均值为0.013914)。表明我国高新企业对有形资产的投入远远比研发投入更加重视,也折射出我国的R&D投资不足,不同规模的公司在R&D投入上差异不大且总体偏低。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模型变量中企业未来业绩与R&D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表明R&D投资具有价值相关性,与熊彼得假说一致。企业规模与未来业绩也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未来业绩也越好。所有者权益账面市值比(RBM)显著负相关也符合预期,企业所有者权益市值越大,RBM越小,未来盈余水平越大。此外,R&D投入与企业规模也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对R&D投入有积极的影响。

(三)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4)。表(4)中列示了两个模型,模型(2)包含R&D投入与企业规模的交叉变量,模型(1)不包含。对比(1)和(2),可以看出R&D投入和企业规模对未来业绩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R&D投入越多,企业规模越大,高新企业的未来3年的平均业绩表现越好。同时,所有者权益账面市值比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相关,也符合预期,即所有者权益市值越大时,企业未来业绩往往越好,而所有者权益账面市值比会越小。有形资产的投入与未来业绩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有形资产的大量投入往往并不能带来高新企业未来业绩的增长,这与规模报酬递减理论相一致。而广告投入强度对未来业绩影响不显著。从模型(2)的交互项可以看出,交叉变量与未来业绩水平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R&D投入所带来的盈余水平是减少的,即与假设相符。同时,可以看到模型(2)的R&D投入和企业规模系数比模型(1)大大增加,这也表明R&D投资所带来的业绩水平上规模报酬递减。

四、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R&D投资和企业规模的增大均对企业未来盈余水平有促进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R&D投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未来盈余水平是显著减少的。说明在我国R&D投资在企业未来业绩上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即发挥大企业R&D投资的规模效应,这应该与我国经济特点有很大关联。在我国大型企业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确,委托关系不仅有时间限制,而且缺乏产权约束,造成委托方和方都不会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大多是由上级委派,更类似于行政官员,缺少企业家精神。大多国有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不够,依赖国外技术引进与相互模仿,产品同质化严重,易陷入价格竞争恶性循环。这些原因都造成国有企业对R&D投资效率低下,不能带来利润上的规模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对“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还关系到我国GDP在总量和质量上是否能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应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建立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不足在于:一是研究样本不够大,仅选取了五个行业的三年数据;二是没有进一步的进行内生性和稳定性检验;三是应该结合我国大中企业的股权成分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王任飞:《企业R&D支出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实证》,《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赵彦云、刘思明:《企业规模_R_D与生产率》,《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第1期。

[3]刘国新、李勃:《论企业规模与R&D投入相关性》,《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安同良、施浩, 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 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5]陈国宏、金玲娣:《企业规模与R& D 关系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22期。

[6]吴延兵:《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R&D 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3期。

[7]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8]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9]郭斌:《规模_R_D与绩效_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6年第3期。

[10]臧维、艾静涛:《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经济论坛》2009年第13期。

[11]Kamien M L, Nancy L S. Self-financing of an R&D proje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

[12]Scherer. Firm size, market structure, 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u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5.

[13]Jefferson G H, Bai H, Guan X, et al. 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6.

[14]B L, T S. The capitalization,amortizaiton,and value relevance of R&D.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acs, 1996.

[15]T S. 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16]Mustafa C, M C W. Scale effects of R&D as reflected in earnings and retur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1.

上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 下一篇:基于CreditMetrics模型的CDS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