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37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13 05:42:41

小儿手足口病37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24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性疾病,但病死率低,可防可治。2010年2~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76例,临床观察所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376例,均符合以下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①有或无发热;②口腔黏膜疹,可形成溃疡;③皮疹,部分有水疱,以手掌、足底为多;④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男234例,女142例;年龄6个月~9岁,6个月~3岁290例(77.1%),3~5岁72例(19.2%),5岁以上14例(3.7%)。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口腔黏膜疹,早期为红疹和/或疱疹,以后大多继发溃疡347例(92.3%),以口唇、颊黏膜、上颚与舌面等处多见,严重者明显影响饮食,表现为易哭闹、流涎过多、拒食等;所有患儿均有手掌、足底红疹和(或)不规则疱疹,部分病例臀部及膝关节附近亦有类似皮疹,皮疹2~3天即有消退趋势,颜色渐变暗直至完全消退,无疤痕遗瘤及色素沉着;发热病例302例(83%);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病毒性脑炎125例,有心肌损害97例(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肌酶异常)。

治疗:轻症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对症及支持治疗,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病例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病毒性脑炎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尚需给予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治疗2~3天,有脑水肿表现者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有心肌损害者应用1-6二磷酸果糖、肌苷、大剂量维生素C等;所有患儿均行常规口腔护理直至口腔疱疹或溃疡消失,手足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每隔2~4小时1次。

结 果

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7天,临床治愈出院365例,好转要求出院者11例,无1例死亡病例发生。所有住院患儿无院内感染及护理并发症发生(包括褥疮、静脉炎等)。

护 理

⑴病区管理:①消毒隔离:主要是做好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隔离。病房需经常保持清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每天采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或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温湿度适宜,室温保持在18~20℃;限制家属陪护人数及探视次数,避免近距离探视,减少病房人员出入量,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染,避免继发感染。医护人员在每次检查和护理完1例患儿前后都要认真进行洗手或手消毒。接触过患儿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非一次性仪器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3%碘伏擦拭或放入甲醛薰箱薰蒸。病房桌椅、门把手、地面等处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患者排泄物及时处理,须经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后方可倾倒。对于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患儿衣服需勤洗勤换,玩具、用具经常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不宜浸泡的物品可于日光下暴晒6小时。出院患儿床位先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后方可收治新患者。②患儿安全管理: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和隔离,在患儿入院时,有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共同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签名,包括及时使用床栏,防止患儿坠床等。病区封闭式管理,患儿及家属外出必须持护士签发的放行单,所有陪护家属进病区时应登记。

⑵口腔护理:入院后每日对患儿进行常规口腔护理,检查口腔和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增加患儿的痛苦或引起咽部不适而致恶心反应。多喂水,对于较大患儿可指导家属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⑶饮食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多存在口腔溃疡,部分患儿合并发热,故应交代家长多喂温开水,不仅可及时补充水分,还可发挥口腔清洁的作用。饮食方面,应给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少食酸辣刺激、过冷、过甜及油腻食品,特别是带渣食品更不利于口腔溃疡的愈合。需注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充足与均衡。尽量鼓励患儿进食,如果患儿拒食、营养状况不佳,可考虑应用鼻饲管喂养或部分静脉营养。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补液。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⑷皮肤护理:皮肤有疱疹处可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可促进皮疹的恢复,但手部涂抹后需叮嘱家长加强看护,以免入口,饮食前注意进行清洗;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衣服要宽松、舒适、干爽;尽量不穿鞋或穿软底鞋,少活动,保持皮疹及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以免抓破疱疹继发细菌感染,皮疹一旦破损,用甲紫涂抹局部;小婴儿需注意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避免用纸尿裤,否则易造成红臀,并且也不利于臀部皮疹的康复;部分重症患儿或神志不清者注意勤翻身,以防褥疮形成,约束时注意约束带的松紧适宜,约束带定时松解。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灶。

⑸发热的护理:对于合并发热的患儿,应避免衣被过厚,汗液要及时擦干。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鼓励多饮水;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轻度至中等度发热,多无需药物治疗,如体温≥38.5℃,可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包括降低室内温度,温水擦浴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不主张用乙醇擦浴。或遵医嘱应用退热剂,给予布洛芬缓释混悬液口服,2~3岁患儿剂量2.5ml(2滴管),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酌情增减,6~8小时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佳,应给予赖氨匹林针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并加强体温监测及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的虚脱。同时注意液体的供给和营养的补充。

⑹心理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多有口腔溃疡,导致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再加上静脉穿刺输液、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恐惧心理,多种因素导致患儿易哭闹、烦躁不安,不配合检查与治疗,因此需根据患儿不同的性格及年龄特点,采取温和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多进行沟通,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病房内适当贴一些动画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治疗时多鼓励表扬,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⑺卫生宣教:手足口病的患儿多以外地移居的婴幼儿为主,鉴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空气流通差,生活用品不注意消毒等因素,均有利于手足口病的传播,故应指导家长尽量保持居住的地方空气流通,注意婴幼儿的皮肤清洁及饮食卫生,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一旦确诊,嘱家长带患儿主动隔离,勿至幼儿园或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流行。

⑻病情与药物治疗的观察:①病情的观察:对于合并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的重症患儿,需行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HR)、呼吸(RR)、血压(BP)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重症患儿易致高血糖,因此需定期以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待血糖稳定后逐渐延长测定时间;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对于精神状态较差、嗜睡、持续发热不退、易惊的患儿,应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而一旦出现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心率增快,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损害。如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②药物治疗的观察:重症患儿,需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静脉输注时,要密切观察有无出现变态反应,患儿一旦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发热、咳嗽、荨麻疹等),要立即停用[2],同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讨 论

手足口病有一定的季节特点,每年的4月~7月为高发季节,但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传播途径复杂,因此加强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健康卫生宣教工作和出院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手足口病并非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会在感染后产生终身免疫效能,仍有再次被感染的可能,本组患儿中即有3例病例系再次感染,因此,即使对于住院的患儿,在出院后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嘱咐家长注意预防。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376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95%以上的患儿痊愈出院,脑炎患儿恢复良好,无脑炎患儿院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患儿出现院内感染。经观察手足口病护理的基础是消毒隔离,护理的关键是预防并发症,护理的重点是认真观察,细心护理。及时发现,及时护理及治疗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并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荣枝.26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11):2872.

2 张红梅,高艳华,贾丕梅.50例手足病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5):1277.

上一篇: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防范 下一篇:腰硬麻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