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

时间:2022-10-13 03:13:59

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对儿童进行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独特发展轨迹,了解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分析儿童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在解读儿童发展。那么,解读儿童的行为有哪些要点呢?

一、将儿童行为视作一个整体

我们借用Carole Sharman的观点,将行为分成五个领域:身体动作、认知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将儿童行为分成几个领域,目的是为了给观察者提供一个认识儿童行为的框架。虽然将行为分成了五个领域,但我们在分析时仍要将儿童行为视作一个整体。

儿童五个领域的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它们以整合的方式共同影响着儿童个体。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和知识;情绪是儿童行为的动机,它还能发挥人际交往的功能;儿童掌握语言,便开始掌握思维和社会交往的工具;社会交往则为儿童的活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正因为儿童五个领域的行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儿童行为的分析就会显现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即会从多个领域找原因、做评价、找对策。

观察案例1:

开始时间:上午9点50分

结束时间:上午10点10分

成人数目:2(老师和笔者)

儿童数目:6

目标儿童:小渊(Y) 男

年龄:4岁11个月 中班(在本园上的托班和小班)

观察方法:时间抽样

观察目的:在吃点心和自由玩耍时间,Y有什么表现?

观察目标:

是否能主动、及时去吃点心?

是否在看书,不看书时在做什么?

围绕书开展什么活动?

是独自看书,还是一起看书?

在完成观察记录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爱看书但只能玩平行游戏的安静的小渊。但这时我们仍需要多方了解小渊的情况。我们了解到,家里人非常宠爱小渊,对他的成长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家里的老人几乎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用他爷爷奶奶的话说:“我们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带班老师看过记录后也回忆说:“F、L是班上较调皮的孩子,Y、F、L三个孩子经常一起玩。他们都喜欢头顶着书玩,或者把书当方向盘开汽车。”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试着分析小渊的发展状态。

他喜欢独自看书,而且很专注;他有着良好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情绪稳定,有交往的意愿,并能获得快乐的体验;他能进行平行游戏,即与其他两人做同样的事情,但相互之间不直接交往。我们应该尊重小渊的发展状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为他提供适当的帮助。

1.让孩子积累动作经验,等待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

小渊在看书时表现出了同伴少有的专注,直到老师提醒他才放下书去吃点心。其间,即使F、L两人凑过来看书,他也没有受到干扰。小渊很爱惜书,会小心地将粘着的两页纸分开。在后半段时间,活动室里的气氛已经开始变得非常活跃,Y吃好点心后,受大家影响,也不再看书。可见,小渊与其他中班孩子一样仍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在活动室里转圈跑,本是小班儿童喜欢做的事情,这表明中班的小渊仍有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动作是小渊的思维方式、思维内容,动作动思维动,动作止思维止。而正常中班儿童则以表象思维为主,不满足于动作带来的快乐。当然,小渊的表象思维也在发展,他拿一本书当方向盘玩耍,便是把书假想成了车的方向盘,表现出了表象思维的特点。所以,教师应静静等待,让小渊充分积累动作经验,如可以在户外活动中鼓励小渊多运动(如攀爬),在活动室里多鼓励他操作,让丰富的动作经验为其思维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如果小渊的表象思维能力提高了,他就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形象、情节、人物关系等细节了。

2.示范交往策略,提高孩子游戏水平

社会交往为儿童的活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诸多情感因素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小渊有着良好的亲子依恋,这让他能在幼儿园找到自己想交往的同伴,并获得同伴依恋的情感。他与同伴交往时采取的策略很简单:不说话,单纯模仿动作。他之所以能和班上两个调皮的孩子玩到一处,是因为他们对相似的东西感兴趣,都满足于动作带来的快乐。从已有的观察记录和背景信息中,我们得知小渊的游戏水平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偏颇地认为小渊的游戏水平较低。我们需要多次观察,小心求证,才能得出有关小渊游戏水平的结论。因为在所有年龄段的儿童中,我们都能看到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在2~5岁期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的频率会下降,而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变得更为常见。

即使小渊较少出现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教师也要接受小渊的游戏水平,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小渊多体会平行游戏,这样他才能顺利进入互动游戏阶段。教师在等待的同时还要为小渊提供多种互动机会。因为小渊需要更多的观察学习、更多的社会交往。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小渊观察同伴的交往策略,即如何发起、交换、等待、协商、合作;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告诉小渊如何提出游戏请求、如何协商、如何合作,鼓励小渊和每个小朋友玩;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寻找他的兴趣点,有意安排一些角色和内容,以多种方式吸引他参加,从而拓展小渊的交往范围。

3.家园沟通,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

小渊在家中得到的照顾太周全,这减少了他独立练习的机会,有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发展。而在同伴交往中,一个独立、有想法又懂得交往的孩子容易受到大家欢迎。所以,教师要鼓励小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己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尤其是要做好家长工作,家园一起努力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

二、从儿童视角洞察儿童行为的细节

整体分析只是解读儿童行为的第一步,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儿童行为的意义,还需要从儿童视角洞察儿童行为的细节。

观察案例2:

开始时间:上午10点15分

结束时间:上午10点25分

成人数目:2(老师和笔者)

儿童数目:29

年龄:中班下学期

观察方法:非结构化叙事法

观察记录:

幼儿园的全部班级刚刚完成一次火灾演习,演习过后,主班教师把小朋友们带回活动室。

月:地震了!

钱:发生就发生了,没办法!

月:地震发生了,看不见,也听不见。(头转向观察者)我知道,怎样才不会发生这种事。(顺手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我念给你听,找到一样东西,就不会发生了。

吴:我的天哪,刚才吓死我了。

(教师开始讲刚才火灾演习时该注意什么。)

月:(继续小声说)那钢琴怎么办?鸟窝(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好的鸟窝,挂在活动室的屋顶上)怎么办?

吴:我掉下去了。

月:找个池塘跳下去,但我不会游泳,那不就累死了吗?

(教师提醒大家注意听讲,大家安静下来。)

……

结论:这是孩子在火灾演习过后进行的小声讨论,孩子们把这次学习当真了,有的被刚才的演习吓着了。显然讨论的内容有些偏离主题,小朋友们谈到了地震,但是没有关系,大家都在围绕灾害各抒己见。月月在讨论中发言最多,她想到求助书本,她担心活动室的钢琴和鸟窝,她也想到了自救,并且进一步讨论方法的合理性。

在完成观察记录后,我们就可以试着分析月月的发展状态。月月和几个小朋友在回活动室的路上已经开始讨论了,讨论内容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意外的是,月月并没有讨论火灾,而是在讨论地震。从教师预设的火灾演习,到月月自主生成有关地震的话题,我们明显感觉到月月在主动思考。在获得感受的基础上,她更认同这是一次与地震有关的火灾,或者她认为同为灾难的地震才是她最想讨论的话题。这种话题转换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发现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月月有着鲜明的自我中心倾向。

在月月看来,火灾演习是一次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的过程中,5岁的月月表现出了出色的表征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她的讨论中,不仅出现了地震、书本、钢琴、鸟窝、池塘,还出现了连贯的假想问题和解决策略。首先,月月将演习场景解读为地震,她想到了求助书本,虽然这本书上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她仍然认真地翻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假想行为。接着,她很快发现还有新的问题,即需要考虑钢琴和新做的鸟窝以及她自己怎么办。月月的解决办法是“跳到池塘里”。这个办法看上去比求助于书本更贴近现实。之后,月月还在进一步思考“不会游泳会不会累死”。月月有感而发的一系列推论、总结、策略,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果教师能从月月的视角出发,便能获得一系列的认识:月月有着较好的表象思维能力;她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讲述比较连贯,别人跟自己讲话时能作出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教师鼓励儿童表达,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所做的第一步。教师给予孩子们表达的机会,就能听到儿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担忧,听到儿童真正关心的问题,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就如月月所关心的“跳水能不能自救”以及“跳水后会不会累死”的问题,极为真实和生动。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的月月根据日常生活常识知道不会游泳的小朋友一旦跳进深水中肯定会淹死,所以教师要针对儿童关心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可以通过本次演习活动后的交流、分享,引导月月从形象的图片出发、从演习的体验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来理解发生火灾和地震的原因、破坏程度及逃生技巧,以贴近儿童的需求。

人的行动来自人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来自正确的思维。我们在解读儿童行为时,首先要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并遵循儿童行为分析的整体观,从认知、情感、动作、社会交往、语言五方面进行整体分析,以便全面、客观地认识儿童。其次,要从儿童视角洞察儿童行为的细节。经过这两个步骤,我们便能初步理解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行为的意义,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篇:回到“半圈” 下一篇:让孩子亲艺术、爱生活、乐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