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时间:2022-10-12 11:49:25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本文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从地域的角度谈几点思路。

就地就业 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应首先保证在当地农业生产正常化和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能以牺牲我国粮食生产为代价。

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分流的合理性,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农村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使撂荒打工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收入。这就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发展特种特养等高效农业的基础上,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防止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农村社会生活的动荡,避免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发展农业产业较大的倾斜。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贷款力度应有所加强,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并进行精细化生产,扶助农民自愿的种植高效农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地区联合起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产业群落,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就近就业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行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但受地方资源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必然还会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大中城市就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已经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2001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7%,落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及各省省会等大中城市,流向单一,而且集中,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疏导问题,必须尽快另想出路。

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未来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它可以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过于集中大中城市的问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大力发展小城镇,要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产业发展形成规模的基础上,经过详细科学的论证,因势利导,自然促成城镇的发展。同时,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就业。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规划,就地发展规模适当的小城镇,既可以解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乡镇企业职工生活学习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就近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可谓一举三得。

进城就业 让农民工成为城里人就地解决、就近解决,可以分流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大城市苦、脏、累、险和服务业存在的大量劳动力空缺,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依然存在极大的诱惑。因此,如何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和管理问题,就是当前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必须打破城乡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和城里人平等竞争、平等就业、平等生活、平等居住,使其安心、放心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最终完成从城市边缘人到准城市市民再到市民的过程。

其次,对农民工管理应由过去的单纯的输出输入向就业服务转型,向他们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周到的就业服务,并让他们逐渐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里人平等的社会福利,使他们尽快有效融入到整个城市当中去。

第三,还要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通过培训机构,尽快掌握城市生存技能,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在城市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据报道,我国有8.7亿农村人口和4.8亿农村劳动力,但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1%.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掌握非农就业的技能,对他们在城市就业至关重要。

上一篇: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2 下一篇:厂安全知识竞赛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