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以入情

时间:2022-10-12 11:18:33

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而产生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为人所理解。这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一堂《项脊轩志》的公开课教学来谈谈披文以入情,沿波溯源的教学方法。

一、从情出发,丝丝入扣

在文学作品中,感情是贯穿散文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阅读过程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而这种迎合,也正是以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的深入理解,慢慢窥见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近日笔者听了一节《项脊轩志》公开课,此课正是从情入手,披文入情的典范。

问题设置:《项脊轩志》第一节中“重修项脊轩”与第四节“室坏不修”两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好,抓住“修”与“不修”这两个行为,能够很巧妙地引发出作者感情的变化,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很快便走进了文本。阅读文本时,抓住作者因为妻子此时已经去世,无心修整项脊轩之情,再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最后两段,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可喜”场面,体味与妻子伉俪深情,从而把对妻子的深情引发出来。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整个课堂从情出发,在情感的矛盾中激荡、萦回,课堂具有了生机,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阅读品味,还原情感

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之后再来阅读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中的情感便能够还原出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还原文本情感:

1反复吟咏,读出情感

宋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在教授《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时,仅仅让学生读一遍是不够的。这节公开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第一遍让学生读时,毫无情味,仅仅是读清句读,但是通过细节品味、词语品味,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再读,便读出了可喜可悲的情感了。可见学生的反复吟咏,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节公开课的教师就持这一观点,并一直身体力行,让学生反复读,读好了,体悟,点评,品味。当然在这一步,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做好示范和点拨以及对学生思维方向的适度调控。

2以疑促思,巧加点拨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归有光在本文中所表现的不仅是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所以这位教师接下来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①文中作者除了写自己的妻子,还写了哪些人物?

②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细节,体味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③分析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如何还原作者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题。在带领学生体味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感的品味、还原。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以疑促思,为披文入情提供了切入点。

在分析第③个问题时,教师问:“哭难道仅仅因为思念祖母吗?”学生答:“是归有光在考中进士后志得意满,回想当初自己的祖母的一番话,因而感到完成了祖母的遗愿。”学生的这个回答显然是不着边际的,这时便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位教师适时地插入了对归有光的介绍:“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通过归有光身世的补充,学生便理解了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这位教师机智的教学,把学生的一个错误回答与归有光的身世背景联系起来,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境作结,情味悠长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文中有意留下的略写或省去的情节片断进行补足,描述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或故事情节。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最后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为结尾拍一个短片,你会如何拍?并且配上画外音。”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很积极,其中一名学生做了精彩的回答:“如果我是导演,我要拍归有光背靠在一颗枝叶繁茂的枇杷树上,面容憔悴,仰望天空,然后运用蒙太奇手法,穿插回放在项脊轩中发生的种种往事,例如妻子凭几学书等等情景。配上画外音,假如我又看见你,我会珍藏你的笑容……”这个情境创设得非常精彩,赢得在场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学过本文之后结合归有光的思想感情,学以致用地把所学内容传达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式。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以下好处:

首先,可以把阅读时激起的情怀,作为情动而辞发的起点,学生在高昂热情的支配下,很自然地进入了写作流程,而且能立即吸收文本表达方面的长处,学以致用,体验成功。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维持对文本语言的新鲜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感情。

其次,有利于学生借助想象,形成完整画面,对于文本情感的把握很有好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言有尽,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技巧之高妙。结束时的情景创设,更是让学生回味悠长,意犹未尽,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保持对文本的回味与思考,从而产生持续的教育启迪作用。

总之,作家的情态是通过辞章来表达的,沿着文辞可以找到文章的源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意逆志”,深入了解作者的本意,从情出发,品读情感,还原情境,以情解文。

上一篇:龙困浅滩 17期 下一篇:从语言视角激活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