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巧”教学

时间:2022-10-12 10:23:11

语文“巧”教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千真万确。因而提倡千变万化的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进而乐学,具有深远意义。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通过教师的“巧”教学,让学生从死的教材中走到新的、活的学习境地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最终找到他们寻觅已久的主置。

一、巧设题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就是提出一个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诱发出来,具有强烈求知欲望时,教者不失时机地引导,质疑求索。例如:学生学习说明文时是比较枯燥的,怎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魏书生老师讲的《死海不死》这篇课文首先提出“死海为什么不死取这样一个倒霉的名字?“这一风趣而又幽默的设疑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思考“死海为什么不死?”让学生去研究死海的特征,探究死海不死的成因,然后让学生领会神话传说、数字在说明中的作用等。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学习,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课应学习的知识点。为了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魏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多思、深思、爱思、会思,每释一次疑,就让学生获得一次成功的喜悦。

二、巧游戏

课堂不是教堂,不能只是神父的祈祷和信徒的膜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场角色游戏,教师还是导演,主控着整个剧情发展。在上《小桔灯》时,我汲取了以往上课的的经验:学生对小桔灯很感兴趣,而对小桔灯的象征意义认识不清,因而在上这一课时便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桔灯制作过程的语句,然后问他们愿不愿意亲手做个小桔灯,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于是我便变戏法似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桔子和一些备用材料,和学生们一起对照课文制作小桔灯。掏出桔肉时,问学生:“桔肉在课文中做什么用?”他们回答:“留给妈妈吃”。做灯时,又问:“灯做好了,给谁用?”“我”。“为什么给我用?”“因为天黑了”。几个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完成了,小桔灯也做好了。我点燃蜡烛,又一次发问:“这光亮吗?”学生们回答:“朦胧的光”。教师又问:“那课文中为什么说好象有无限的光明呢?谁回答的好,老师的这个小桔灯就是奖品。”学生们随着提问进入深思当中,上课积极性高涨,最后小桔灯象征无限希望的寓意在同学们的一阵讨论中逐渐明朗。整节课他们的精神都很振奋,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在游戏中懂得了许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演示

演示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知,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一直以来,人们的即定印象是只有物理、化学课中所谓的“实验课”才有演示的空间,其实不然。同样,语文教学也可以巧妙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在上《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时,我就准备了电热壶、茶壶、茶杯、茶叶、水等器具,利用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当场演示了几种泡茶喝的办法,通过甲、乙、丙几种方法的临场比较,加上文中准确、具体的数据、图表说明,更直观地让学生懂得了统筹方法,也对文中说明方法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上《中国石孔桥》时,我出示自己用塑料片做的教具,让学生前来架桥,有的学生架的是拱桥,有的架成梁桥,通过两桥外形比较,学生得出: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又用同一重量的物体放在两桥上,让学生比较,学生又得出:拱桥比梁桥坚固。这样的演示教学,趣味盎然,如磁铁般吸引了学生,一堂说明文课一点也不会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四、巧对比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鲜明的对比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思考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运用能力,达到发展智力、开拓能力、挖掘潜力的目的。“比”包罗万象,“比载体”,把不同载体、相同载体的文章进行对比,以便在学生习作中灵活运用;“比结构”,有助于学生作文时布局谋篇,脱颖而出,不落俗套;“比词性”,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环境下词的功能作用;“比语言”,让学生懂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例如在讲解古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用“到”、“吹”、“拂”、“过”等字让学生比较作者为什么要用“绿”字,妙处在哪里,能否用这些字代替。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奥妙及作者用字如神的功力;在如教《失街亭》一文时,将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比较,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分析掌握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巧对话

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一直是教师站在真理的峰峦俯视受教育者,而到了讲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需要的是平等探讨,追求的是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打破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格局,而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广泛敏锐地感觉时代脉搏,扩展他们的横向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求异思维,激发亢奋感,让学生在讨论答辩、争辩中得以提高素质。例如在教《祝福》一文时就祥林嫂这一人物是否具有鲜明反抗精神为题,组织学生随堂辩论,一方以祥林嫂撞香案抗婚为例,论证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识。另一方则认为即使是她“异乎寻常”的抗婚,也不过是服从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之后的捐门槛便是屈从的明证。还有学生因此联系到各自家庭中祖辈的思想观点及处事作风,争辩气氛热烈,在师生的争论对话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及时准确地做到了生情师动,师情生动,师生思想彼此沟通;再如在一次作文口头训练中,有一组“我多想回家”、“我不想回家”的题目,同学们在看似截然相反的题目中却表达出了同一主题,表现了个性与共性相融的志向。“我多想回家”是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年迈的父母帮上一把,从父辈的辛劳中获得拼搏的动力。“我不想回家”表达了既想父母又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惧怕面对父母的矛盾心理。学生在表述中对自己“逃避父母的责备,逃避自己的反悔”、“不敢面对现实面对父母”的心情作出了反思,两文异曲同工,体现了巧对话巧辩论在启迪学生用发散思维作多角度构思、多角度立论的作用,同时从类似主题班会的作文训练中让教师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皆可融会贯通。当然,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最终当万变不离其宗,使之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因此应以扎实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为导向,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切不可为追求“多变”而哗众取宠。

上一篇:巧用分解法解题对“卓越联盟”一道自主招生考... 下一篇:浅谈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