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兴趣同行

时间:2022-10-12 09:55:09

让语文教学与兴趣同行

摘要:语文教师要做语文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与兴趣同行,一直是语文教师钻研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去繁就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创新教学,调动语文学习兴趣;教无定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拓展语文学习兴趣四方面提出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用以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9-01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本应是师生用心感悟、激情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而现实却往往是“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失去了魅力?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了水准?亦或是我们的学生不懂得欣赏?究其根本,是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那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语文人,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一、去繁就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的导课对于引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但学生经过课前预习,都知道学哪一课,此时再按部就班地导入,有多余之嫌。因此,我把导课改为学生说课,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不懂之处。学生说课的内容包括:泛读课文,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的内容等。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利于课上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调动语文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活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课堂上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关系,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得到激发。如用“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够做到多方面的思考,但是如果你再换个角度去想,那会更精彩”来代替对学生思考片面性的批评和指责,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去思考,逐步使学生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2.知识迁移,激活思维,使学生勇于创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丰富的课外知识和书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大大激活了思维的创新意识。在讲解《本命年的回想》一课中,在讲到“送灶王”这一风俗时,学生们都很好奇什么是“送灶王”,于是我暂且将这一问题保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关于“送灶王”的文字、图片、视频,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在文字的想象中和图片视频的直观感受下,理解了这一风俗习惯,还打算在下一个新年也要亲自“送灶神”。通过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被真正的激活了,不仅理解了文章,还升华了情感,创新的能力也就在这点之中逐步形成。

3.鼓励新见,激发争辩,让学生乐于创新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异议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争议,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战中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可以更大程度地使学生乐于创新。如学习《狼专题》后,学生围绕是应该猎狼还是应该护狼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猎狼方从保证其他物种、保护人类安全、保证狼群质量等方面强调猎狼的必要性;护狼方则从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勇敢团结、充满母爱等方面给予有力的反驳,双方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强化立场,巧妙抓住对方的破绽猛烈攻击,机警犀利的言辞和活跃创新的思维让人惊叹!最后大家在总结陈词中一致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关注其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这种全新的思想,创新的结论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既享受了辩论的乐趣,又开阔了思维,使课堂生气勃勃,自然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教无定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导和科学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吸引力。

第一,对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讲《三亚落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讲《济南的冬天》时,采用了“联想导引法”,讲《秋》采用了“审美品析法”。多种教法结合,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效果,因课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欣赏感知”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伴随着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的美景,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课堂,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丰富课外阅读,要“广采百花”,让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如阳光般照耀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都充满着丰盈的语言。

其次丰富课外实践。语文的实践性很强,要提倡学生参加活动,如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开展调查访问等。如学了《将相和》后,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去,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使想像飞起来,思维活起来,生命运动起来。

事事皆提倡快乐,活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活力,告别死气沉沉的课堂、正襟危坐的时代已成定局,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立足小课堂,联系大渠道,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做好语文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

上一篇:加快机制构建,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下一篇:突出认知过程 促进自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