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建构与言语生成的探究

时间:2022-10-22 10:24:41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从词汇教学必须探究学生的言语心理、基于学生的内部语言入手,积极思考和探索了教师如何让词汇立体化,使词汇绽放意义的光彩,引导学生生成其内部语言常用方法。

关键词:言语心理 内部语言 词汇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5-02

张宁先生在《言语生成的基本运动和状态》一文中把言语的生成假设为三个过程:“言语意念的形成”、“内部语言”、“外部语言”。这三个过程中,“言语意念的形成”是动力机制,“内部语言”是关键,是内隐的行为,而“外部语言”是结果,是外显行为。言语如果不能转化为一种心理行为,这个过程终究还是外在的。词汇教学必须基于内部语言,如果忽视内部语言,为词汇而词汇,常常是事半功倍,最终结果也可能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其内部语言呢?下面结合新课标初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谈谈教师如何巧妙建构词汇意义,引导学生生成其内部语言的常用方法。

一、词汇的物质外壳:让词汇有感性形象

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多个词素,提示构词法的方式教学单词,但这不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初中英语单词教学,首先要使词汇的物质外壳亮起来,要大声的朗读,要让名词看得到,摸得着,要让动词体验得到,要让形容词得到呈现,让学生对每一个词汇有一个准备的概念定位。让词汇立起直观的形象,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所学词汇充满表现的力量感的重要方式。其方法有:

1.图片导入词汇。例如7A “This is my sister.”词汇部分需要掌握的是家庭成员的英语表达。利用《家有儿女》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导入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T:(展示下图) Do you know Liuxing? Do you know his family?……通过图片一一介绍家庭成员以及朋友的英文名称。

2.实物导入词汇。比如7A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本单元Section A中的词汇就是每个同学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具。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准备一个双肩包,将这节课要学的文具都放在里面。然后一一展示。

3.演练导入词汇。比如在上8A Unit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时,有老师把做banana milkshake的工具和材料带到教室,然后边亲自动手做banana milkshake 边向学生介绍做milkshake的材料、方法、步骤,效果非常好。学生常常边操作边“念念有词”,词汇内化效果明显。

4.设疑导入词汇。用猜谜语,设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如上7A Unit6 “ Do you like bananas?” 时,让学生摸一摸黑袋子,猜猜里面的三种水果(banana, pear, orange);用两杯果汁,让学生蒙住眼睛,闻一闻,猜出orange juice和apple juice;最后可以尝一尝区别strawberry和tomato。

5.游戏导入词汇。如7B 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涉及到问路、指路的词汇,教师可以自己在教室里问路,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指令“走一走”。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turn left, go straight, on your left等英语单词。

其他方法如故事导入词汇、解决实际问题导入词汇、社会热点导入词汇等等。教师要结合具体话题、学生实际情况富有创意地开发。

二、词汇的情境意义:让词汇有动心的过程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的确,孤立的词汇是符号,没有意义,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但当词汇进入到语境中,就焕发出光芒,犹如一个产品有了独特的包装让人立刻就记住了它的存在和特点。

创设情境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言语欲望,即形成言语意念。适切的话题选取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的适切,一是要求话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如上8B 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可以选择“Are you a good adviser?”作为话题;二是话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又在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探究到的范围内。如7B Unit 5 “I’m watching TV”,学生初次接触v?鄄ing 形式,可以设计“In the park at 9:00 am”为话题拉开词汇学习的序幕,让学生掌握动词词汇与动词的变形;三是话题要有启发性,能适应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如上8A Unit 2 “What’s the matter?”给学生设计一些道具,让他们充当医生、病人的角色,来展开课堂话题 In the hospital。

第二步是创设体验性强、连续推进的生活化情境。如7A Unit7 “Let’s go shopping.”通过句型“How much is/are the …”来帮助学生认识、记忆、理解、掌握相关服装词汇。我们可以创设接连生发的情中,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单词并表达观点。

情境一 ,Making a shopping list——天气冷了,为家里人添衣物,丈夫和女儿要买的衣物通过事先录制好的声音告诉学生,“我”的购置物品则在现场提出。要求学生与“我”一起写出我们一家人的shopping list:

My husband: a shirt, a tie, shorts, socks

My daughter:a dress, a skirt, a hat…

I : a T?鄄shirt, a bag, pants shoes

此情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新单词,但不一定要求掌握英汉的意义连接。

情境二,Choosing clothes on the shopping list——“我”来到某商场购置清单上的衣物,(多媒体展示各种衣物图片),让学生根据购物清单,指出要买的物品,初步建立单词和物品的联系。

情景三,Asking for the prices and buying the clothes on the shopping list——同学们帮“我”选定购物清单上的衣物,并通过询问“How much is/are the… ”列出每件商品的价格,如:shirt——100 yuan等。为了让情境更真实些,可以询问学生,“This white shirt is 200 yuan, but that blue shirt is only 100 yuan,which one should I buy?”让他们来谈谈看法。

情境四,Showing the clothes to the family——快乐购物回家,把“战利品”展示给家人,家人打听物品单价。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丈夫的衣物。学生运用句型“——How much is/are…. ——It’s/They’re … yuan.” 进行pair work;第二步,自己的衣物。隐去价格,让家人猜测,“Is it /Are they …yuan?”增加活动趣味性,同时也转移到询问价格的一般疑问句句式;第三步是女儿的衣物。价格商品都隐去,让两个同学进行pair work:

A: Mum. Do you buy … for me?

B: Yes, I do./No, I don’t.

A: How much is it/are they?

B: It’s/They are… yuan.

富有文化意义的情境的创设,会有别样趣味。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中英文词汇的表达不同。通过背景介绍、举例说明、英汉对比等方法来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如学完八上Unit 5“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之后,设计一节活动探究课,教师将教室布置成一档“talk show”节目的演播现场,并自我介绍自己是CCTV4的一名脱口秀主持人,今天邀请到来自美国的三名留学生和中国内地的三名学生进行现场“talk show”,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就出来了。教师对双方“嘉宾”提问:“How do you invite your friends in your country when you are having a party?”“If your friends can/can’t go to your party, what will they say?”“What gifts do your friends usually take when they go to your party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get the gifts?”等等。台上6位学生“嘉宾”在“节目”中很自然地谈到了英美邀请礼仪(复习),并用英语阐述了中国的邀请礼仪(拓展)。教师在现场“采访”场外同学谈谈他们注意到的中英邀请礼仪的异同(总结),并再请台上学生“现场”邀请扮演异国嘉宾的学生参加自己的一个party(生成)。整节课在跨文化交流的模拟情境中,自然实现 “复习‘拓展’‘总结’生成”的教学步骤。

三、词汇的价值观内涵:让词汇有明晰的意义网络

荷兰语言学家Forster(1976)把心理词汇比作一个图书馆。他认为,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词汇不是像词典一样分条目排列储存的,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着。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构筑起自己的语义网络系统。学习母语与外语都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学习词汇实际上是个语义网络系统不断丰富、深刻的过程,每一个词或概念都是网络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代表着言语主体的一次或若干次经验积淀和知识输入。词汇教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系统中提取节点,或者说是在这个节点上作短暂的停留。教学的目的在提升这个网络系统的结构。

首先,教师可以提升情境内涵,让词汇附着更多的价值观意义。比如上“Let’s go shopping”时,可以让学生挑选适合他们父母的衣服。让学生从众多服装中点击其中一件的图片,然后进行发言。适当的感恩与审美因素融入,将使情境张力更强。

S1: I buy a sweater for my mother. It’s two hundredyuan. It’s too expensive. But the sweater is nice. It is bright ̄colored. I want to say to my mother “I hope you are young for ever!”

S2: I buy a long red sweater for my mother. It’s only one hundred yuan. But I think it is nice, pretty and lovely. I like it very much and I think my mom will like it too.

……

作为教师可以适时评价、分享学生观点,这样使教学充满动态的生成,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

第二,温故知新,让词汇前后贯通。一是让一个个的词,接触到以该词为中心的一个意义网络,将有效推动词汇教学的质量;二是支持良好的网络系统结构形成。两个词汇量差不多的人,言语能力却可能相差极大,主要是语义网络系统内部的活跃性和对外部的开放性不同造成。如7A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可以让同学们谈谈已知动物,然后设问“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nimals?”介绍更多动物。还可以利用语义上的联系成批地记忆词汇,提高记忆效率,如通过The book is on the chair/sofa/bookcase/bench/couch/stool….”拓展家具的词汇;或者利用句法对有关的词进行总结或联想,从而成批记忆词组,如work for/as/in/with; from…to…。

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重组与深化词汇含义。如引入歌曲,如英语歌曲“I’m a music man”中的歌词“I’m a music man. I come from far away and I can play. What can you play? I play the piano/the big drum/the trumpet…”欢快的旋律、形象的动画,很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识,容易使文本词汇的意义与主体内部的图式结构一致,就有了理解的产生。

最后,要有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的总结。总结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让词汇融会贯通,为后继学习储备丰富的光和热。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巩固、提炼,或者让小组互动共同探讨、研究、切磋,自主地深化所学词汇,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

新课程要求初中学生“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同时也要求“理解和领悟词汇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其中后两个要求直指内部语言的引领,将词汇教学与言语心理紧密联系。关注词汇的直观意义、情境意义、价值观意义,实际上使词汇教学从静态的语言学习,转变为动态的语言习得。把从被动性词汇(即应接性词汇),转化为动性词汇(即产生性词汇),最终转化为能自由表达思想的词汇,需要设计的艺术,这种可以无限伸发的创造性魅力无穷。

上一篇:从阅读到生活,让低年级学生写话自如 下一篇:从困囿走向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