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时间:2022-10-12 08:29:00

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则离不开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本文重点论述何为新闻舆论监督及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并对新闻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做了进一步具体化分析。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71-0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业也日渐完善。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舆论监督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世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较好地发挥了激励、威慑、督促的作用。舆论监督反映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明确的态度和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新闻事实。它是客观的,但它又有着正确的导向性。

社会上有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等不可或缺,极具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 新闻界的败诉率为30%,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显示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概念

(一)新闻

新闻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成为新闻,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 。事实、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三个要素。

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第二类为落脚点在“事实”的“事实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第三类为落脚点在“传播和信息”的“传播信息说”――“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张允若)。第四类为落脚点在“读者”的“读者说”――“能最大化吸引读者的、最快的信息传播”(张明新)。国外新闻学术观点有不同的流派,因而对新闻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西方新闻界有如下的提法:“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纽约太阳报》主编C.A.达纳);“反常的事情是新闻”(美国杂志作家W.埃尔文);“所谓新闻, 就是为了向大多数人传播知识和趣味,把最新的或者与现在有关的所有旧事物的存在、变化、兴衰、发展等现实情况印刷出来的报道”(日本新闻学者关一雄);“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国新闻学教授E•多维法特) 。

在中国,有人认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有人强调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事实,有人认为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的分类有如下几种:按事实发生状态分为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为国际性新闻、全国性新闻、地方性新闻,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为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为文字新闻、 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二)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中的解释是“ 监察督促 ”,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三)新闻舆论监督

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 、开展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需求性

一是多媒体争夺受众激烈化。现在的新闻传播渠道多种多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短信都在提供新闻来源,所有的媒体都在争夺受众,彻底改变了过去报纸、电视独揽新闻的格局。二是新闻传播呈现无国界化。过去新闻主要辐射在小范围内,现在的新闻,通过网络,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全世界都能看到。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给新闻舆论引导带来很大压力。三是受众群体日益对象化。随着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的差异,广大受众对媒体选择的倾向性日益增强,呈现出鲜明的对象化和分众化特点,如出租车司机特别爱听广播,年轻人主要看网络媒体等。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需求性

一是事情报道多、人物宣传少。一些地方的新闻宣传,天天报道的是这儿铺开一个什么工程,那儿开了一个什么会,绝大多数讲的是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贯穿到新闻报道中。二是画面展示多、思想挖掘少。一些媒体所报道的事件仅停留于表层,思想性不强,没有深度。真正的新闻宣传,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应深刻挖掘事件所蕴涵的思想,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三是报道领导多、宣传群众少。一些基层的新闻报道,大量的是领导的活动和讲话,没有很好地体现“三贴近”。四是记者感悟多、社会诉求少。一些媒体作品所表现的新闻思想,大部分是记者自己的考虑,而不是社会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五是表扬性稿件多、监督性稿件少。媒体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敢于碰硬,敢于反映事实真相;要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要讲究监督艺术,使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赢得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三、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民利的有效形式。公民对政府机构的行为表示意见,属于舆论监督,是最起码的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根本条件。公民的意见是民主政府存在的根据、施政的依据和检讨的依据。任何政府机构都不应拥有审查的权力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意见,什么是错误的意见。如果政府拥有某种权力,告诉人民何种有关它的信息是正确的,何种有关它的信息是错误的,然后强迫人们接受它的结论,那么政府的判断就代替了公民的判断,政府的选择就代替了公民的选择。这样政府将会脱离一个民主政府的性质。民主意味着应当相信人民具有辨别是非真假的基本能力。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正是为了表达意见和作出评论。但是,公共政策是以多数意见为依据,有时并不一定是因为多数意见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公共政策涉及多数的利益。在一个民主政治社会中,对有关统治事务的言论的判断,根本而言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公民的责任,即公民通过自由批评对政府机构实行监督的民利。保护政府机构的名誉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影响到公民民利的实现。对政府机构的批评应当受到宪法言论自由条款的最妥善、最严格的保护。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新闻舆论监督渗透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和过程中,人民自觉关注和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在我国,随着民主决策意识的增强,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开始公布,决策过程也开始在新闻媒介刊出。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是知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知晓国家大事,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提出批评、建议或意见。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利的有效形式,把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可促进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自由表达意见的过程。党和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为有利于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必须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权衡利弊得失,以作出科学的决策。新闻舆论监督的及时、公开、广泛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决策的不合理成分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提出及时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三峡工程的上马、《破产法》的实施等重大决策经过了新闻媒介下情上达的传播,是经过反复研讨才作出的决策。从宏观上说,中国的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工业、交通、水利基建规模,人口生育法规等;从微观上说,宝钢二期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都是借助于新闻媒介完善了决策。我国新闻媒介是从属于执政党和政府的,利用新闻舆论监督公布决策过程,表明了我国的决策已逐步走上民主政治化、科学化的轨道。在这一进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舆论监督把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现象滋生。任何社会制度下,从事国家事务管理的人总是少数人。然而,这些人的决策和管理行为,则对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他们工作的宗旨。他们中大多数人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为人民服务,其中也有孔繁森、李国安式的优秀干部;也有一部分政策水平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人,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发生损害人民利益和党群关系的情况;还有一些人、渎职、违法、违纪、、,走上犯罪的道路。没有对权力的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1993年北京长城公司沈太福10亿特大诈骗案,经过新闻媒介的连续披露,直接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和刑事处理,有关部长辞职。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刻,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近两年腐败现象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大案不断,集体腐败案件增多,法人舞弊案层出不穷。2000年的、高官贪污受贿案,2001年福建的“远华公司大案”、沈阳的“慕马大案”、广西的“南丹特大透水事件”,2002年的河北、李真等贪污受贿案等等,其腐败面积之大、影响之坏令人触目惊心。这些集体腐败案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对其严肃查处,必然对腐败分子产生极大的震慑力。这是近年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推进党风廉正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志指出:“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而且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我们的借口。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腐败还侵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廉政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督机制。

舆论监督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但首先应该是对重大决策、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高层监督,然后才是对一般公务员、普通公民社会行为的低层监督。舆论监督把权力的施政活动作为监督重点,可增加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清除,制止权力滥用,避免各种渎职行为。新闻媒介把千百万人民的意志集中于一个目标,无情地揭露、鞭挞落后和腐败,对一切邪恶势力有强大的震慑力,特别是对国家机关的施政活动有着巨大的监督作用。所以,凡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都重视舆论监督,欢迎新闻媒介广泛反映公民意见和要求,发挥舆论监督对滥用权力和各种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的制衡作用。

上一篇:提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品质 下一篇:连云港旅游业发展基本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