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角度

时间:2022-10-29 06:28:11

试论新闻角度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各异。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里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只是调换了个位置,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其角度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浅谈到新闻角度,有人以上就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划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它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火灾,由于广大群众的奋力扑救,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防火,二是赞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主题视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为据来确定选材视角,如果以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乱扔烟头方面的事实;如果以赞主人翁精神为主题,就要侧重选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方面的事实。主题和题材一旦确定,就要设计好报道结构,考虑如何安排题材和表现主题了。可见,一堆新闻素材,摆在新闻传播者面前,从哪个方面写,写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涉及新闻角度问题。另外,受众在阅读或收听新闻报道时,也有一个角度问题。受众站的角度不同,对报道的看法和反映也会不同。这就是经常出现的,同一篇报道,有时会引起不同意见甚至截然相反意见的缘故。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角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的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的选材角度——报道所用题材的选择视角;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技法的运用;新闻的接受角度——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事实时所持的观点。前三个角度,是从新闻主体——新闻传播者这个方面研究问题的,而后一个角度谈的是新闻客体——受众的问题。

下面着重探讨一下新闻角度与新闻主体有关的三个方面。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立意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又称作主题的确定。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主题被视为报道的灵魂,因此,报道确定什么样的立意角度,即选择什么主题,是关系到给报道铸造什么灵魂的大事,是确定什么导向的重大问题。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新闻立意角度的正确把握,既是业务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是新闻报道活动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选择新闻的立意角度时,应该把握哪些东西呢?

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报道在立意时,其角度就是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只有这样的新闻,才会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权威的指导性。

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具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新闻应该面向大众,读者和听众有什么认识需要澄清,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报道的立意角度就要针对这些作出选择。新闻还应具有贴近性(或称接近性),即新闻必须贴近受众。群众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新生活的创造者。新闻如果不贴近他们,而是远离他们,也就一文不值。所以,读者和听众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新闻的立意角度就要对准什么,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具有可读性和可听性。

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事物是复杂的,人们观察事物也是多侧面的,所以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这个主体的功夫。“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这两句哲理性很强的诗告诉我们:只有手指拨动琴弦,即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才会有琴声。新闻传播者应该做高明的琴师,去拨动新闻事实这根琴弦,使选择的新闻主题这首曲子产生出绕梁三日的动听旋律。

下面再来看看新闻的选材角度。面对一大堆新闻素材,选择怎样的新闻题材,选择题材的角度如何掌握,是每一个新闻传播者在写作报道时首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选材是把原始材料变成表现主题的题材的提炼过程。这个提炼过程是报道写作的又一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报道内容是否充实、扎实、精当,关系到报道意图能否得到充分体现。主题犹如报道的灵魂,题材好比报道的血肉,一个人肌体健康与否与血肉好坏直接相关,一篇报道的成败与选材角度是否恰当密不可分。

新闻选材角度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与报道的主题需要相吻合。新闻主题靠新闻题材体现,不同主题需要不同的题材。一旦报道的主题确定以后,选材角度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寻觅材料,使稳定取的题材紧扣这个主题,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因此,新闻的选材角度一定要把住“主题需要”这一关。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方面的范例。这篇通讯的主题是要表现出铁人王进喜为迅速改变我国石油落后面貌而英勇奋战的崇高思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作者围绕这个主题,把选材角度对准了这样几个题材;没有吊车,就带领大家用绳子拉、撬扛推,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了下来;打井缺水,就用盆子端来;他腿被砸伤,仍然坚持上井场,指挥钻井;为了压住井喷,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子搅拌水泥浆。这些题材,件件闪耀着王进喜铁人性格的光彩,件件表现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可见,选材角度吻合了主题的需要,就能使报道主题得到充分展现。

要瞄准典型材料。要使题材很好地表现报道的主题,就需要从占有的大量新闻素材中,瞄准并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揭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新闻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刻地表现报道的主题。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体会中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因此,在选择新闻题材时,角度一定要对准以一当十的典型题材,忍痛割舍那些虽然生动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

新闻的选材角度还应对准新闻的主角。

最后谈谈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除了好的立意和题材,还必须选择最佳的表现角度。最佳表现角度,就是新闻传播者在写作时要从最能说明主题的那个方面去表现事实、反映事实,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语言怎样表达才精美,结构怎样安排才合理,如何构思才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我们这里谈的表现角度,主要指构思方向的问题。

表现角度也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与报道能否充分表现题材和深刻揭示主题关系极大。报道的主题定得再好,选择的题材再生动,表现角度不新,这个报道就会一般化;在题材一般,主题老套的情况下,表现角度的正确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表现角度,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外包装,是报道能否吸引受众的重要 因素。同样的主题和材料,外包装不同,宣传效果大不一样。

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我们说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上面初略分析了新闻写作中的立意角度、选材角度和表现角度,最后要提起注意的是,不论是选择新闻的立意角度,还是选材角度或表现角度,一定要突出一个“新”字。新闻姓“新”,所以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选择新闻角度还要切忌牵强附会。“材料不是万能的‘钥匙’,什么锁都能开;不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件’,建什么楼房都行;不是有伸缩、可大小的‘面团’,既可以做小馒头,又可做大蛋糕;不是画家配色盘中的颜料,想配成什么色就配什么色。”(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传播者要切记:不要以偏概全,有了成绩乱找经验,不顾事实乱贴标签。

上一篇:规划设计合同样本 下一篇:国税局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