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立法

时间:2022-09-05 11:55:19

试论新闻立法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和新闻媒介的发展,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侵权事件不断发生,而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新闻立法。对新闻媒体加以限制和约定。也对新闻自由加以保护。新闻立法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相关事件从正反两方面对新闻立法的优劣两面加以阐释和论述。并从新闻立法的可行与否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立法 新闻自由 隐私权 话语权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大趋势,而中国也正在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融合在世界大潮流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媒体势必成为一个国家合作和文化宣传的重要枢纽。而在当今社会,中国的媒体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中国的媒体是否拥有话语权、是否能成为百姓的声音?中国现有的法律能否对新闻自由加以保护和限制?媒介侵权事件是否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这都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探究。[1]

一、新闻立法的积极意义

1.有效界定新闻侵权与隐性采访

有学者认为,隐性采访来源于新闻策划,是获得准确真实信息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隐性采访中记者以虚假的身份所进行的偷拍偷录等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触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另外,记者往往会为了得到自己潜意识里想得到的信息从而诱导犯罪,造成采访失实。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并使记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但这只是隐性采访的消极方面,它的积极作用更是无法磨灭的。再面对犯罪人员狡猾行为之时,隐性采访也是十分必要的。众多的打假打黑,扫平黑窝点,追踪制度贩毒集团等重大刑事案件都是通过隐性采访进行的,因为证据往往都存在于不可告人的地方,隐性采访不得不可称之为一个获取并保存证据的重要手段。新闻立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有效地划分新闻侵权和隐性采访的界限。明确细则确定记者应该在何种范围内合理行使采访手段。保证当事人的隐私安全的同时也明确了记者的权利与义务。[2]

2.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新闻无序

新闻自由不得不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新闻自由是相对于新闻记者和媒体而言的。它是传媒的立足之本,离开新闻自由,离开传媒所应依靠的公众的表达自由,传媒的监督职能不是形同虚设,就是蜕变为干预司法的工具。新闻立法首先就该有效的对“新闻不自由”的行为加以干涉。一些媒体报刊受到无形的压迫,不敢说真话也不能说真话,这无疑是中国新闻界的悲哀

另一方面,公民的舆论监督功能应该被加强。当今社会,随着言论自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敢于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新闻立法,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是有效阻止公民舆论监督功能走下坡路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对网络报刊等随意性较大的媒体进行限制,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恶性言论的散布。

3.言论自由与媒介审判的平衡

通过新闻媒体,公民的利益诉求和立法建议得以充分体现,公民参与立法的精神热情高涨。这是媒介审判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也引发了司法不公正的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虽然,最后做决定的是法律。但是“媒介审判”所形成的的舆论导向不仅会对当事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无形中左右司法的判决,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但是,舆论的声音又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在言论自由和媒介审判中必须有一个纽带来平衡。而平衡两者关系的无疑是新闻发法。所以新闻法的设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新闻自由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的行使必须在不伤害公民的利益下,在法律的限定范围内行使。而不是过于宽泛的给予舆论相对大的裁决权从而影响司法公正。

二、新闻立法的消极意义

媒体越来越严重的功利化导致新闻人为了追求功名金钱,抛弃了自己的职业素养。纠正社会风气才是当务之急。而提高素质的根本问题在于加强教育。只有公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媒介做出的判断才能越来越正确,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才能越来越积极。一味的用条条框框来约束和限制,只是治标不治本。[3]

三、新闻立法的可行性

1.法律的普及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

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的过程中,公民逐渐开始知法,懂法,并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这个时刻,公民也急需一种法律能够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当下有效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只有公民积累了足够多的法律知识,才能通过新闻法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判断。

2.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当今社会,是个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中国的媒体报道在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保障公民隐私权和话语权方面,做的却远远不够。而21世纪的中国,也非常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自己的话语权。这两大原因也促使了人们对新闻法的需要。

3.中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和支持

我国宪法中其实早就有了关于新闻舆论活动的规定。第41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权。”第47条规定公民还享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由此可以认为,虽然我国宪法中关于“新闻自由”这个词并没有明确提及,但新闻自由的确内含于宪法上述条文之中,这是学者和民众公认的。

这些条文散布在各项法律条文当中,并未形成体系,但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新闻立法是非常可取的也是极其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国琦.也说新闻立法[J].记者摇篮,2007

[2].张庆林.论立法权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当性及其困境[J].法制与经济,2008

[3].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对军校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