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边朝鲜族

时间:2022-10-12 07:49:05

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出发,走通化、过长白、到江源、进抚松,穿越整个长白山脉,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国200万朝鲜族群众,居住在延边的就有80多万人。整个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与朝鲜、俄罗斯两国交界处,中朝边界线长522.5公里,中俄边界线长232.7公里。走进延边州朝鲜族聚居地,进一步了解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确实长了不少见识。

夜宿农家

秋天的长白山脉,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火红的、深绿的、淡黄的、棕色的各色树叶,融汇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在长白山脉行车,路遇许多新奇和惊险。从江源县开始,道路更为艰难,遇到过许多次小阵雨、小雪和浓雾。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山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走夜路的行人或骑车者,都打着手电筒摸索前进。笔者驱车到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只好停下来找农民家寻宿。没想到,这就是“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居民全是朝鲜族。

村庄里有一排排漂亮的农舍,每户都有自己的小院。木栅栏的围墙,木栅栏的院门。朝鲜族的房屋构造,多以木搭架,屋顶有四个斜面。房顶的南北方向形成两个大的斜坡,东西两面则搭建成两个小斜坡。每栋房子里有三四个功能不一的小房间,房屋建筑非常有特色。村口堆着两个泥人,是护卫神的意思。村长李柱浩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我们到74岁的玄明善老人家里住宿。老人个头不高,体态虽瘦但很健康。他穿着白色衣裤,上身还套件坎肩,头戴黑色的小礼帽。我们脱鞋进屋,先是两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迎面就是炉灶,离地半尺多高,紧接着就是一个灶坑,有一米多深。人要蹲在里面生火烧热炕。右边有1.5米宽的灶台,中间安着三口大铁锅。灶台后面就是大炕,有四五米宽,七八米长。炕中间有一道砖,将木板拉门拉上,大炕就会一分为二,自然成为两间房。炕的最里端还有一个门,连接着另一间屋子。一般来了客人,尤其是男客,都要从另一间屋子入内。按照朝鲜族风俗,只有自家人或女客,才走有灶台的门,而且是踩着灶台上炕。炕面铺着人造纤维板或黄油纸,上面刷上炕油,擦洗得锃光瓦亮。

玄明善的老伴儿叫崔金女,这位68岁的朝鲜族阿妈妮,就像迎接自己远来的孩子一样,招待着我们。先是点燃炕灶,把整个大通炕烧暖,又摆上小炕桌,端上一碗碗热麦茶,让我们喝水取暖。阿妈妮的大儿子在村边开个饭店,盛情的两位老人领我们到他们儿子的饭店吃饭。大儿媳给我们端上不少朝鲜族特色菜,有狗肉、土豆饼、烩沙参、酱小鱼等,尽心尽力接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饭后回到家里,玄明善老人盘坐在热炕头,和我们唠起了家常。他还让老伴穿上裙子,让我们拍照。朝鲜族男女服装迥然不同,男人为上袄下裤,女人为上襦下裙。男装的特点是上袄外加带纽扣的有色坎肩,裤裆和裤腿都较肥大,裤腿系丝带,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女装的特点是襦短裙长,长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和少女,衣裙颜色五彩缤纷,衣襟前面交叉系很长的半蝴蝶结。无论男女的上袄都是斜襟,无纽扣,以飘带打结。他们都喜欢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都会唱歌跳舞。玄明善老人即兴给我们唱了一首《农夫曲》,声调低沉跌宕,歌曲旋律流畅婉转,给人一种优美的感受。这一晚,第一次夜宿朝鲜族农家,热情好客的主人和温暖的火炕,让我们酣然入睡。

节日摆谈

在村委会附近的空地上,安装着跳板和秋千,还有一个摔跤的场地。朝鲜族群众喜欢体育运动,妇女喜爱跳板和秋千。她们穿着漂亮的白裙子,能将秋千荡过树梢。仿佛天女下凡一般,能使观看者陶醉其中。而摔跤和踢足球,则是男人们擅长的运动。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进行摔跤或踢球比赛,使节日更赋力量和激情。

朝鲜族的礼仪很讲究,从人之初开始,就有百日宴、周岁生日宴,还有冠礼、婚礼,上了年岁后,还有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回婚宴等庆贺长寿的礼仪。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我们曾参加朝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有宣读结婚证书、交换礼物、互相敬礼或跪拜、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跪拜、双方家庭代表讲话等程序。婚礼中要摆设筵席,新郎新娘要接受“大桌”,上面摆放着各种食品,其中最显眼而有特色的是嘴叼着红色尖椒的一只整公鸡。公鸡象征婚姻之喜,红色尖椒象征新郎新娘红心相印,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郎饮罢伴郎斟的三杯酒,将大桌上的食品每样都夹一点,敬献给父母品尝,这叫“打奉送包”。新郎的饭碗里埋入三个剥了皮的熟鸡蛋,自己只能吃半碗和一两个鸡蛋,剩下一半留给新娘。

朝鲜族传统节日,有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日”,中老年男子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中老年妇女掷骰,大姑娘小媳妇则跳跳板,村里的农乐队,个个头戴花帽,脸罩假面具,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吹吹打打、翩翩起舞。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人们在傍晚时登上高岗等待望月。谁先看到月亮,这年谁就会交好运。当圆月升起之时,人们围绕篝火一边赏月,一边敲锣打鼓地跳舞。望月结束,人们还要到桥上漫步。传说,正月十五走桥,可以治疗腰腿痛。农历四月初八是燃灯节,人们用柞木炭粉末掺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夜幕来临,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还有农历五月五的“重五”、八月十五的“秋夕”。在这两个节日里,男人进行摔跤比赛,妇女则进行跳板和秋千比赛。农历六月十五,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朝鲜族还有家庭节日,如婴儿的周岁生日、60岁大寿的“回甲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回婚节”。

洞箫之乡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的图们江弯岔处有个密江乡,这是一个朝鲜族乡。那里的许多人,都会吹奏一种传统民乐――洞箫。

我们是沿着图们江畔,向珲春市密江乡进发的。在险峻的长白山余脉之中,汽车在狭窄崎岖的公路上行驶。山道右侧便是著名的图们江,隔江远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民居依稀可见。中国的朝鲜族群众,就居住在图们江畔。几位朝鲜族妇女穿着裙子,正在江边用木棍击打衣服。远山、田野、江流、村妇,富有诗意的美景使人陶醉。密江乡武装部部长梁云峰,是一位朝鲜族干部,临时当起我们的向导和翻译。他领我们到密江乡密江村,来到图们江支流三安江边上,走到一户朝鲜族人家门前。这家女主人是位60多岁的阿妈妮,她看到突然来访的客人,站在门外请大家进屋,向每位客人鞠躬。我们向这位热情的阿妈妮打招呼:“啃,阿妈妮。”男主人曹文松从里屋迎出来,请大家赶快上炕。我们也称呼他:“啃,阿伯吉。”(啃,对长辈的敬语)。阿妈妮给我们端上香喷喷的麦茶,大家盘腿坐在大炕上交谈。朝鲜族的礼节很讲究,以前年轻人不能在长者面前叼烟卷,喝酒时要背对长辈。老人是非常有名气的长鼓手,从几岁时就会打鼓吹箫,每天从地里回来都要和伙伴们吹、打、跳、唱一番。他居住的密江乡密江村,吹奏洞箫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村民中每3户人家中就有一位参加洞箫队。

当老人知道我们是来采访他们村的洞箫队时异常兴奋,赶忙让老伴儿拿来洞箫和长鼓,自己则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背上长鼓带着洞箫去找洞箫队的伙伴。在刚刚收获的田野上,老人情不自禁地击起鼓来。鼓槌随着老人摇摆的双臂上下翻飞,咚咚的鼓声让人激情彭湃。在伙伴家的栅栏门前,老人坐在村街的长椅上击了几下鼓,伙伴就拿着洞箫走出门来。老人叫来了村里有名的洞箫手金万善,还有乡洞箫协会的会长姜昊珍。三个人击鼓吹箫为我们演奏起来,有反映农村乡土风味的《农夫歌》和旋律轻松明快的《那几歌》。洞箫齐鸣,鼓声阵阵,记者被优美的旋律陶醉。离开密江村的时候,许多朝鲜族村民向我们挥手,高喊着朝鲜族语:“达西曼,那不西达(再见)。”

上一篇:神州水乡第一镇――直 下一篇:循着大师的足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