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过度贷款引起的财务风险分析

时间:2022-10-12 07:16:39

高校过度贷款引起的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教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在财政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自身建设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利用银行贷款,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正确分析高校财务风险成因、特征,寻找防范财务风险对策,对确保高校的财务安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过度贷款;财务风险;对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为缓解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以及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筹措办学资金,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改善了办学条件, 提高了教学质量, 解决了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应该说银行贷款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如何认识、防范、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是目前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原因及特点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1 041所发展为2010年的2 035所,办学规模从不到7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 285万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在校大学生规模将达到3 550万人,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益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设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已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 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 亿元到5 000亿元,个别高校的贷款额甚至超过了10亿元。沉重的贷款压力、巨额的财务成本,已使我国高校举步维艰。

(二)高校贷款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这使高校产生了巨额的资金需求。而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因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许多高校不得不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

2.财政拨款不足。面对迅速增长的高校在校学生, 财政拨款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无法保证解决高校因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教学、实验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3.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自1998年开始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对高校教学设备、基础设施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还明确规定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师资比、体育维持费、本科业务费、设备购置等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壮大。而要实现这些指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高校社会融资能力不强。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 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社会融资能力不强。

5.商业银行认识存在误区。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的强劲需求下, 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 无论怎样贷款都会有财政担保, 绝对安全。

(三)高校贷款的特点

1.贷款投资期限长,财务风险大。由于高校贷款大多用于新校区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改、扩建和设备的采购上,贷款资金使用周期较长,加剧了还款的利息负担,财务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也随之增加。

2.贷款规模过大。部分高校在扩张时,没有科学预计与规划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增加贷款,扩大办学规模,导致贷款总额太大。

3.建设项目中贷款资金比例较大。高校实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专项拨款、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从高校目前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银行贷款占到资金总量的70%左右。

4.贷款保证形式单一。按照《担保法》的规定, 高等教育设施不得进行抵押, 学校不得为保证人。因此, 目前高校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或基本账户抵押贷款。

5.还款渠道单一。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其中真正用于还贷资金的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

二、高校过度贷款引起的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贷款规模过大、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隐患。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巨额本息的支付将会使高校面临非常严峻的财务风险。高校贷款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一)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任意扩大贷款规模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但是,不少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潜能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对学校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盲目扩张、过度建设,任意扩大贷款规模,造成贷款过度、贷款利息费用过高的后果,使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影响高校正常的运转, 不利于高校长远的发展。

(二)高校借贷资金管理不善, 使用效益不高

高校事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如何筹措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 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但有的高校往往是重视贷款的取得, 而常常忽视了对贷款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 存在摊子铺得过大、项目上的过多又缺乏充分论证的现象; 有的擅自扩大建设规模, 提高建设标准, 随意超概算;有的存在重复建设, 而没有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长远上看, 没有把资金用在最需用的地方;有的对贷款资金没有实行专款专用, 常常被挪作他用, 或者贷款过多, 造成资金闲置。所有种种都造成了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 影响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贷款缺乏有效的协调、监控

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搞建设,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布局、设计规划,也涉及到高校的筹资政策,但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尚没有出台相应的办法。在具体利用贷款过程中,基本上是学校与银行之间的自行运作,有关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掌控,更谈不上对学校的建设规划、贷款额度、贷款投向、贷款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和约束。

(四)高校贷款理性分析与风险控制意识不足

高校贷款大部分投资期限较长, 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后勤、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 偿还贷款的不确定性很大。而高校在考虑贷款申请时, 通常只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 只要能贷到款, 资金成本放在第二位。在贷款申请、审批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和风险控制意识显得不足。

(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负债办学是高校目前也是今后较长时间内的必然选择, 未来融资市场能否提供一个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充实的信贷资金环境, 完全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与银行利率的波动、银行信用紧缩政策等都有关系。目前, 我国利率将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 高校面临的还息压力将会与日俱增。

(六)高校缺乏融资人才,内部财务管理滞后

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作量非常大。目前, 在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的财务人员普遍缺乏融资专业的知识,难以胜任融资财务方面的工作。在高校举债资金的管理监督中, 缺乏对举债方式作成本分析和比较分析; 在资金的使用中, 随意扩大举债资金的使用范围, 缺乏审核监督, 甚至将贷款资金和学校资金打通使用, 出现挪用贷款资金等行为。

上面提到的引发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种因素,既有主观性的,又有客观性的,哪一种因素的不慎重、不作为,都会引发财务风险。因此,加强对贷款资金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高校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三、高校过度贷款引起的财务风险的特征

负债办学机制的引入, 在为高校带来发展资金的同时, 也带来了风险。因此, 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举债带来的财务风险, 并在负债筹资中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负债办学的必然产物,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 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危害性

高校由于过度贷款而无法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 会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损失, 不仅影响高校财务资金的运动, 而且危及贷款及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隐蔽性

由于高校贷款多属于信用贷款, 很少有具体的抵押物, 而高校的人力资本和声誉价值又很难按市场价格准确计量,这就使贷款风险衡量难度加大, 对风险的发生也难以及时发现。

(四)可控性

高校贷款从一般性的流动性不足到偿还能力不足, 再到严重的资不抵债, 是有一个过程的, 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就可以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测, 并在事中防范, 事后化解。

(五)转嫁性

贷款风险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一旦风险出现,管理者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就是转嫁。但这种转嫁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都具有较大的危害。因为贷款转嫁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国家。对于前者,转嫁会受到制度的制约和舆论的监督,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对于后者,无疑会增加政府的财政风险和财政负担。

(六)不确定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的波动、管理者经营管理不善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高校举债融资风险的出现。

四、应对高校过度贷款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银行贷款给高校的超常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但是它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如何既抓住高校飞速发展的机遇,又有效地规避贷款带来的潜在风险,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为确保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减轻学校债务负担,控制学校贷款数量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

(一)建立健全教育投入保障体系,保持政府投资主渠道地位

1.大力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目前,政府财政拨款仍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但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 发挥政府财政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 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比重,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和还贷压力。

2.政府应主动消化部分贷款。政府应给予部分贷款规模过大、负债过重、财务风险过大的高校参照国有企业消化债务的办法,政府出资解决偿还贷款,消化部分债务,让高校减少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缓解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一次性地偿还了省属院校用于教学部分的银行贷款130 多亿元,这应该是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贷款问题引发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之后,政府部门首次作出的具有实质意义的回应与对策。

3.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须制定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法规,从法律的高度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主导地位, 细化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真正实现教育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步达到4%这一要求加以具体化, 明确各年达到的比例数,并争取尽快接近和达到4%。同时,政府还应对高校在经济活动中涉及税费的事项进行一定的减免,给予高校更大的优惠政策。

(二)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贷款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要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搞好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是控制投资的先决条件。选择投资项目时要谨慎, 坚决杜绝无效益投资的现象。高校建设必须量力而行, 自觉控制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 避免无效投入。必须制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以高校总体规划为基础,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 经高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

(三)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结构和贷款规模

高校通过贷款可以获得建设资金, 但其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 就会影响高校正常运转, 加大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财务状况, 恰当预测所需资金量, 确定贷款规模, 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同时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 最大限度地争取贷款利率方面的优惠政策, 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偿还贷款的时间均衡分布,减轻还款压力, 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由于高校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因此,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特别应提高高校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工作全过程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及时发现风险发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规避财务风险的举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者,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强化风险意识,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明确高校还贷的责任

高校作为借贷的主体, 必须承担起归还贷款的法律责任。因此, 高校要摒弃“高校贷款, 政府埋单”的侥幸思想,积极承担起还贷的义务, 树立“科学贷款, 诚信还债”的观念。 在贷款之前要充分进行论证, 贷款之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由于贷款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及时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本息。同时, 针对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前任借款, 后任还钱”的现象,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贷款的归还责任, 将贷款管理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实施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高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及离任审计, 增强高校决策层做好贷款管理的责任心, 促使其更合理地筹集和使用资金, 防止“任任借款, 无人还钱”恶性循环现象的出现。

(六)加强贷款资金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资金预算, 保证合理的现金持有量。 一方面能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时筹措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降低贷款成本。高校还应建立偿债基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七)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 依据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给本校的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预警系数。高校的财务部门根据即时掌握的贷款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确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如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潜力等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贷款资金的合理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贷款风险。

(八)加强对贷款资金的审计与监督

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对贷款项目从立项、审批、执行到资金使用、归还本息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以及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 予以改进和纠正,使各级责任人在决策、组织、实施等管理过程中做到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权力间的互相制约和监督, 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环境保障。

(九)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增强还贷能力

高校要充分利用办学自,拓宽办学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寻求自我发展道路。通过新老校区置换,筹集大量自有资金;调整办学思路,开发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增加学校事业收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让,走产、学、研发展道路,提高科研、校产创收能力;加强学生学费收缴与管理工作,建立“奖、贷、助、免、补、捐”等多元贫困生资助体系,创造良好的收费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欠费问题,增强资金自给能力;对教育筹资进行制度创新,尽量争取社会捐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

总之, 高校在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面前,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既要敢于开拓进取, 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又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 坚持量力而行, 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丽珠.浅谈高校办学中贷款融资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 (4).

[2] 魏东玲. 对高校贷款管理的思考[J] . 会计之友,2008(1).

[3] 冯岩,李红霞. 化解高校贷款风险方法初探[J] . 科技与管理,2009(3).

[4] 程萍. 高校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 . 经济师,2010(6).

上一篇:高校资金投入现状及多元化引资方式探析 下一篇:高校债务问题与基建项目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