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就地高考”问题的四项原则

时间:2022-10-12 05:37:45

解决“就地高考”问题的四项原则

跨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是高考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纷纷献计献策,教育部与各省市加紧制定相应政策方案。解决这一难题,需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前者要求对于不同群体的考生,赋予平等参加升学考试、公平竞争的机会;后者则要求在高考分省录取体制下,维护各省(市、区)招生数量、名额分布的动态平衡。妥善解决就地高考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寻求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平衡。具体而言,这项改革应把握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经济、文化、政治、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基础教育发展程度、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考生数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高考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不协调。实现跨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必须统筹兼顾。一要注重农民工子女就读地与户籍地之间生源平衡。京津沪等农民工集中的大城市,外来随迁子女就读生的数量众多,需参加就地高考的人数较多。这些城市当地户籍考生数量逐年减少,而高考录取率递增。相比之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高考升学率较低。适当放开随迁子女高考户籍限制,可促进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区域教育公平。二要注重随迁考生数量与就读地基础教育资源的平衡。在高考升学率高的大城市,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则将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前来参加高考。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容量等指标,制定接受外来受教育者的居住、就读年限及数量规模限制,把握就地高考的“度”,保障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由于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差异显著,解决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应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综合参考当地教育资源、当地户籍高考生源数量、高考录取率和外迁地就读生的数量,制定相应的高考报考条件。这在高考“小省”与“大省”、高等教育资源不同的省市,存在较大差异。如青海省高考生源较少,今年放宽对高考报考条件的限制。只要考生及家长在高考报名前已在当地落户、学籍在高考报名前已转入,且其原籍省(区、市)高考科目与青海高考科目一致(不一致可作高考分值折算),即可就地参加高考。山东作为生源大省,高考竞争激烈,外省籍考生数量相对较少。该省现已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将允许符合学籍条件的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循序渐进原则。与高考其他改革一样,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也需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说来,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可率先放松对就地高考的限制。这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各地高考录取率逐年递增,高职院校招生竞争趋缓。降低招考限制,有利于拓展生源。如青海省规定,考生及家长在高考报名前落户青海不满一年,考生学籍在高考报名前转入当地就读高中一年以上者,可就地参加高考,参与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录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高考招生录取率的攀升,就地高考可逐渐扩大到研究型大学。

配套改革原则。此外,解决就地高考问题,还应实施考试与招生配套改革。从考试技术的角度来看,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并不难,难的是随之而来的招生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后者。就地高考不是目的,而是高校招生方式、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项重大改革。要实现跨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必须解决相应的高校招生指标重新分配问题。在保障高考考试公平的前提下,努力实现高考的区域公平。这是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词语别解生妙趣 下一篇: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