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应用与实践探析

时间:2022-10-12 05:00:00

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应用与实践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对两种主要的传输技术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分析了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促进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进而实现对通信网络的优化。

【关键词】输技术通信工程应用实践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如今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这时促进了通信业务的扩展,目前3G网络以及可视化通话都作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传输网络为通信网的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传输网络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也促进了传输网络的建设发展。近些年来手机用户明显增加,传统的SDH承载技术已经无法适应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必须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满足使用要求的网络,而传输网络是不二之选,可以满足人们在通信中的各种需求,所以在通信工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一、目前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热点问题

1.1小型化

目前在通信工程中传输的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来小型化,产品的外形不断变小,比如光纤收发器等产品基本上和巴掌一样大甚至更小,和低速率的光传输设备(SDH、PDH制式或者是以太网传输)相比,已经完全单板化,通常产品的高度都低于2U。随着产品外形的变小,生产上的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都会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就会降低,无疑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这样对于运营商来说,在延伸站点或者是扩容时,就不用增加己方建设,而一些产品可直接放在建筑墙壁上远程使用,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这明显使得建设周期缩短,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由此可见产品的小型化无论是对生产厂商还是运营商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产品的小型化作为具有传输研发能力的制造生所研发出来的重点技术,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主要支持点对点信号的传送,在本地网络中,可以完成完成从E1到155Mb信号的延伸传输,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接换,甚至可以完成单纤芯传输。小型化的产品在通信工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小区用户、互联网的接入、集团用户以及租用信道中都有应用。高集成芯片技术作为小型化产品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随着多种可编程器件的应用,制造商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的器件。一些芯片制造商还推出了系列套件,通过他们在电路设计方面的优势为产品制造商提供一些列的服务,进而使得产品制造商的产品设计周期有效缩短,加强产品的上市速度。由此可见小型号的产品对于整机制造商和通信运营商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器件制造商业不例外,经过他们的共同合作努力,当然会促进小型化的传输产品日趋成熟,同时会更受欢迎。

1.2多功能化

多功能即就是多业务传输,它是以小型化为前提和基础,将过去由独立设备来完成的功能集中到一台设备中,有这台设备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约光缆芯数的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传输心里容量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当然功能也就增多。比如SDH也以太网的结合,PDH可以提供10Base-T的以太网接口等,考虑到运营商设备系统管理或者电路出租的要求,传输设备亦可提供RS232以及V.35等音频或者是数据接口等,进而满足运营商在监控监控信号的传输或者是信息的交换,同时也可以为一些专门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电路。产品的多功能使得过去在传送信号中使用的设备可以直接接入,明显提高了设备的技术含量,这样就使得以前由于分散接入需要较高成本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即就是给网络边界用户的接入提供了方便。尤其在传输设备集中了以太网信号的传送以及业务接入功能之后,所有具有传输网络并具有运营条件的运营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实现信号的传送,同时可以实现ADSL宽带的接入,而目前市场上在该方面竞争的异常激烈,所以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产品的多功能对于通信设备制造商来说仍然具有吸引力,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设备还是以GSM制式为主,随着移动用户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用户需要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提高运营商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在投资建设中肯定是要进行扩容的,不断增加网络覆盖率。所以未来投资建设的重点将会是满足边际网要求的基站的建设。网络边际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尽量消除盲区,真正实现无缝覆盖。而通信运营商考虑的是如何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质量,所以基站制造商将会走上小型号和多功能道路,他们将基础建设的非常小巧,不用再进行机房和铁塔的建设就可以运行,同时还具有多种传输功能,在应用的时候根据传输媒介,可以使用多种设备。

1.3一体机

目前一体机技术主要表现在:第一,集各种同速率单板机于一体,这样就可以让多台设备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统一进行监控和管理,可集中亦可分散供电。这里所谓的集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集合,通过一套监控管理系统来实现他们的集中,可以将重要的路由上进行备用系统的设置,以便于对倒换实施的及时控制;第二,是把不同传输速率的和接口板卡混合插在一起,该类设备主要是SDH制式,主要是依据用户的使用需求来提供所需的速率,在ZMbPs和2.SGbpS之间可以随意选择,亦可根据需要进行分插以实现对线路的分配,整个监控管理技术是很完善的,尤其对于一些局域网以及容量要求相对较低的本地局域网的建设具有适用性。当前我国对产生产品的主要需求表现在局域网、城域网、接入网以及本地网方面,由此可见通信工程市场对于传输技术具有足够的接受能力。一体机产品可以提供优化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方案,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在后期的升级和扩容中只需增加一些必要的产生和接口插板或者是对原来的插板进行更换,并使用系统软件来完成配置,整个过程有运营商完成可以实现,无需厂家人员介入,这样无疑可以将建设时间缩短。

二、两种主要传输技术的特点

SDH和ASON作为两种主要的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其中SDH是属于SONET的标,它的出现逐渐替代了PDH。SDH是以帧的形式将信号保存之后利用光线以一定的速率实现信号从一处向令一处的传输。SDH在电路成上完成信号的复合。利用该种方法当信号在光纤里面时,在进入ADM的转换需要O/E转换以及设备上的支路卡来共同实现,这样才能确保获得足够的信号流量。而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通信电缆和DDF来实现;ASON作为一种具有较大灵活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基础网络设施,它是的传统传输技术中的网络管理层和传输层都成为了网络控制层,将会成为未来传输技术的主流。该种传输技术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在实现光网络交换连接上显示出了智能化,同时可以保证网络交换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ASON集中了SDH的保护能力、DWDM的容量以及IP的灵活性,所以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对网络资源的优化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自动发现拓扑结构,总之,ASON可以实现自动业务和邻居发现、光通路管理以及选路算法等功能,正是因为其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在通信工程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三、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3.1传输技术在本地骨干线网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本地传输网的传输容量比较小,多数都是城市较为繁华发达的地方分别,我们在市区经常会看到光缆的标志,其通常是通过管道来完成敷设的,其在备份、升级、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和长途干线的传输网相比都表现出了优越性,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一般情况下,本地传输网的价格比长途干线传输网的价格要低很多,基于此种情况,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光纤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在本地骨干传输网中以ASONS以及SDH的方式来是实现组网,在SDH网络上建立多个ASON,然后通过对ASON的连接使其形成网络,进而使得有限的光纤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ASON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对信号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GDH或者是G872网络实现信号的传送,同时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ASON和电信网络之间的融合问题,它们之间融合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传送技术在长途干线网中的应用

在长途干线网中,以前采用的都是SDH,但是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在SDH长途传输网中每个MSC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距离,这就使得线路的成本增加,而对于SDH产品来说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种情况,可以通过WDM和SDH系统的有机结合来解决以上的问题,这样在为改变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容量得到了有效的增加,有时容量可以增加到几十倍。EDFA为SDH中设备的减少提供了保证。通过ASON和DWDM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二者优势的充分利用所形成的网络就有强大的功能。而ASNO由于具有单节点交叉容量的功能,所以使用灵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为传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通信网络运营商网络的优化,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也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海龙.浅析在长途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比较和选择.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1)

[2]陈桂涛.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运用之我见.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16)

[3]会芝,刘艳芳.通信工程专业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探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

[4]廖旭波.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科技资讯. 2009(3)

[5]武学举.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2)

[6]陈财.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科技促进发展. 2011(2)

[7]唐岚,王树勋,孙晓颖,胡封晔.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2)

[8]夏娟,何虹霖,杜成龙.浅议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代经济信息. 2009(9)

上一篇:新一代移动Web技术与应用前景 下一篇: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物联网云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