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10-12 04:40:36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摘 要:听力理解是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目前英语教学中关于听力的训练途径探索得很多。如:课堂听力专练、听英文歌曲、听电视电影、听英语广播等,但许多教师对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些因素,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听力;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而对于听力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学生听力理解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观点以为这些因素包括:陌生的单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对于听力材料的熟悉程度、朗读的语速、语调的变化和背景杂音等。而这些都是表层的干扰因素。如果从学习策略的深层角度分析,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受到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学生掌握的词汇量

一般观点认为,要增强听力理解能力,必须多听。不可否认,多听的确可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但这只是概括了一个方面。听力能力除了收听的次数、听的内容、难易程度的影响外,还受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的限制。词汇量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听力语篇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或短语组成。在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听到的发音,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基础,便无法将听到的语音与其所代表的语音符号——单词联系起来,当然也就无法听懂材料中表述了什么内容。

因此可以说,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母语听读与英语听读的差异性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英语多年,但真正听懂别人说的英语的人很少。但是同样的内容,如果把书面材料给他们,即使有生词也能大致看懂。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听说先于读写,是先学说话再去认字读书,在“听说”的基础上才进展到“读写”。最初先在大脑中建立客观实物与语音相对应的图式,然后才建立客观实物与字符相对应的图式。

而在英语环境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同:

1.学会母语再去学习外语的人,学外语的顺序是:由“字母”到“词句”再组合成“篇章”,与此同时,还要完成语音图式的建立,比如音素、音标、语流、节奏、语调等,可以说字符与语音的对应与构建是同时的。

2.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比如,学生阅读训练的机会多,但听力训练的时间安排毕竟有限。况且,在阅读中又以默读的方法为主,这就导致听觉和视觉发展的不平衡。学生通过视觉辨认单词的能力往往大于用听觉辨识的能力。

三、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大量的外部语言的输入来源,它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语言,丰富他们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词汇量和背景知识储备。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潜意识地重复或强化着已学语言,并接受着新的语言知识。数量的积累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由此看来,学生的阅读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其英语素养和水平也越高,而学生的听力水平,基本上可以全面体现一个人的英语水平。

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水平

学生对听力材料或口语交际中的“听”,不是一种单纯的解码语言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

声音信号从外部的听觉接收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基本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

1.辨认。耳朵听到外部的连续音流后,有所感知并不自觉地进行重新分切,即能够辨认出这一段音流中的各个片段、层次、短语、句子等成分。

2.关联。由瞬间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自觉将这些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在大脑中有所保持,并在不间断的语音与流动冲击中,迅速与下文中的其他片段相关联,并构成一定的句法关系。

3.转化。将前两步中处理过的内容形成文段大意并转化为长时记忆。这时,一个听力文段的理解才算基本完成。

从这一过程看,听力理解与大脑的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听力训练中,大脑对语言信号做出反应,此时产生的记忆短时记忆,痕迹印象比较肤浅,保持的数量少、时间短。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此时,人脑与刚刚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而人的大脑正是凭着这种联系对语言信号进行辨认和分析,之后,大脑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活动,把获得的信号用文字反映出来,从而达到理解的目标。

实验表明: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即使是短时记忆,也最多不超过60秒,正因为太短的时间,给听力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五、母语的某种固定思维方式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去弥补听力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有时还会通过已知去判断、分析、推理某些未知事物。这固然很好,可以锻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学生总会受到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和判断,这自然会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理解上的障碍。

六、以训练语言形式为主的操练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会在课堂上渗透听力训练。课堂教学是围绕句型和课文内容的综合性活动。而听力训练往往侧重于语言形式方面的听记;以课文内容为目的的听力理解活动安排得相对很少。真正的听,不是围绕句型等语言形式而进行。

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人们通过听的活动,接受对方的口头信息并进行解码。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而较少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也只有注意了谈话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把握交际的信息。因此,以理解语篇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才是形成交际性听力的关键,也是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七、学生听力训练时的情绪状态

从主观因素的角度分析学生听力训练时的情绪状态,对听力理解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具体地说,学习动机适合(不过强也不过弱)、情绪积极饱满、自信心较强、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听力训练的效果就好,否则,这一主观因素会对听的过程形成干扰。

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探究,我以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重视语言形式训练的同时,也应注重语篇内容的听力训练。听力材料尽量选择体裁灵活、易于理解、交际性强的内容。

2.排除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干扰。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的差异,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有时会在学习中进行“负迁移”。因此,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知识必须有所了解,并能够在听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必将提高听力理解的效果和记忆的效果。

3.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在掌握充分的语言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听力能力自然随之提升。

4.训练学生的瞬时记忆能力,以确保语音与大脑建立的瞬间联系在复杂转码过程中没有中断,确保听得完整、准确和高效。

5.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优化学习心理环境。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学习情景,以便调动学生听的动机,达到听力训练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

上一篇:利用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下一篇:浅议中职学校单片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