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理论的作用机理分析

时间:2022-10-12 02:58:10

垄断优势理论的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是对外投资的根本动因,而垄断优势则使企业能够在海外进行有力的竞争。其中垄断优势包括知识资产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这两种优势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巨大的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在对外投资实践中,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有优势,才能够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持久收益。

关键词:垄断优势;规模经济;对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产生背景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或市场不完全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同时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样性,资本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而且资本短缺国家也开始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因不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说明的是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转移,从而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二、理论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如果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副产品。由此可见,该理论的两个核心点就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干预经济造成的不完全,产品的差异性、要素市场的独占性等方面;而垄断优势主要包括知识资产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其中知识资产优势包括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相适应、雄厚的资金实力、信息优势、国际声望、有独立的销售网络、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系统等。规模经济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个工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挖掘已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数量来减少单位经营成本,获取多厂经营规模节约收益。而当国内市场的容量不足于容纳最大限度获取多厂经营收益的工厂数量时,企业通过向外扩展来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其产品单位成本比本地企业的要低。

三、企业垄断优势的作用机制

(一)知识资产优势的作用机制

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可以去国外投资并能够在和东道国企业竞争中获取利益。然而理论中并未解释为什么企业拥有了以上的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成为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知识资产优势,就会有垄断优势,这是笔者致力于探讨的问题,通过思考,得出以下几点解释。

第一,该企业以前开发获得这些知识资产时,已支付大量费用。该企业控制这些知识资产,利用它制造高质量产品,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使得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或者与投资报酬相比,知识资产成本趋于无限小。第二,知识资产的使用富有弹性,在一个国家应用后,并不排除在其他国家应用。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国外应用这些知识资产所发生的边际成本很低,一旦某项专有技术被开发出来,海外子公司便可以从母公司那里获得这种技术而不支付额外费用。东道国企业要想得到同样的知识资产技能,就需要付出全部费用,东道国企业无法和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相竞争。第三,直接投资企业拥有上述较高水平的知识资产,就能产生差别产品。所谓差别产品,就是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在质量、包装和牌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的产品。这样,直接投资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就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力,获得一定数量的垄断利润。跨国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可以说明水平型直接投资现象,即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设厂生产同样产品,以取得产品的多样化垄断。

(二)规模经济优势的作用机制

规模经济优势这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个工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挖掘已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数量来减少单位经营成本,获取多厂经营规模节约收益。而当国内市场的容量不足于容纳最大限度获取多厂经营收益的工厂数量时,企业通过向外扩展来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其产品单位成本比本地企业的要低。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指定它的在邻国的子公司生产某一种产品。如果在这个邻国中,销售这种产品的市场容量不够大,不足以使企业达到最适度的规模,也就是大不到最低平均成本的那种产品时,本地企业只能以小于适度的规模进行生产,产品成本必然较高。但是只要那个跨国公司允许子公司的产品除了供应这个邻国的市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子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子公司就有条件以适度规模进行生产,其产品成本比本地的肯定要低,因此,具有竞争性优势。例如汽车的生产。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避免本国和东道国市场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别,通过横向一体化取得内部规模的优势,利用纵向一体化取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公司内部的利润。

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启示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4.4%和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6位,存量位居第13位。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9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24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虽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很多,但是大多企业的规模偏小,投资水平较低,规模效应尚未发生作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待提升。从投资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在海外投资中贸易型企业占比最大,但真正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尚未构建或完善信息沟通网络,在国外市场的开辟中存在一定滞后性。在非贸易型企业中,很少有具备显著垄断优势的工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大多数投资集中在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加工装配等领域。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己的特有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需求不一致,如果境外企业仅靠某一项或某几项特有优势,那么它最多只能获得某一时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就不能持久,最终结果可能是失败。所以,我们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的启示中研究如何创造我国企业的特有优势应当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虽然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最终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单宝.跨国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 阳(1978-),女,黑龙江克山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引入财务外包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组合与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