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让思想品德教学更高效

时间:2022-10-12 02:19:02

自主合作探究,让思想品德教学更高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新教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高效。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的学习过程,学生首先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有目标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前提作用,故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中,《我与父母交朋友》一文来说,面对“孝敬父母”这个严肃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运用情境教学,应有意识创造良好的情境,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得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说、多动手操作、多讨论、多质疑问难。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工夫,保证自主学习的“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工夫,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

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从而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像《我与父母交朋友》的教学,可让学生思考、探究“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如何用智慧化解父母的冲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使他们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组织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

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先组建小组并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责任分工。组建小组时,教师要尽量使兴趣、能力“互补”的在一个小组内,并使同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构成异质小组。同时,要树立组长的核心地位,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在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调节好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由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的记录;由形象代言人在小组讨论达成意见时,代表小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观点。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形式。

三、不断进行探究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在总结社会热点时,常使用探究学习。如探究今年的热点——“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有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回顾50年演进史,实质是一样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雷锋=真善美,20世纪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20世纪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20世纪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21世纪雷锋=?“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呢?这样,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点燃积极进取的热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他们在成长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高效。

(林州市采桑镇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论大学生学习型团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