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点的方法

时间:2022-10-12 02:04:54

浅谈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点的方法

【摘要】“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题、在预习课文时、在品词析句中、在学完课文后、在文章的空白处等多方位、多角度去寻找探究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兴趣。

【关键字】引导 寻找 探究点 探究性学习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廷哲教授在一场题为《21世纪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年轻科学家》的演讲中提出:“未来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正成为培养新世纪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发现——创变”的新的学习和思考方式。那么如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呢?本人认为,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探究点,对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学习中,学生自己寻找到了探究点,有了疑惑,就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点呢?

一、从课题寻找探究点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因此,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在教学中,老师要常常抓住课题训练学生质疑。通过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就会主动地读,主动地去寻找答案。有些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名文章的中心。一般我们在揭示课时,可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点: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些什么?想提哪些问题?在学习《画风》一课时,抓住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简单板书问题) 生:谁画出了风?他们是怎么画风的?风摸不着,看不到,他们是怎么画出风来的呢?……这些问题紧紧扣住课文内容。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思维的话,也迸不出“质疑”的火花。有了这样的疑问,才会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学有导向,才能促使其更深地自学课文、钻研课文、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一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

二、在预习课文时寻找探究点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能够学会一些生字新词,读懂一些句子,粗知课文内容,发现写作顺序等。但在预习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问,这些困难和疑问,正是教师诱导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例:在预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找到了几个探究点:(1)为什么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2)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呢?玻璃制成的东西才容易破碎呀?(3)地球上的资源到底还能维持人类生存多少年呢?(4)宇航员为什么会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来的,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小结: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梳理,总结出中心问题就是:①为什么会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②为什么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在学习课文时,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这样,既可避免“全盘授予”式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三、在品词析句中寻找探究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抓住重点词语读书、思考是这节课所体现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的获得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的,而是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每篇课文往往有些词句,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这些词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从表面到深层,从描写到实质,从现象到原理,从形式到内容等开展多角度的质疑,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在学完课文后寻找探究点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我们不能让学生学有“遗憾”,存在“疑义”,压抑七思维,应在学完后让学生探究些延伸性的问题。因为学习一篇课文,教师的教都有一定的侧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一次质疑,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提的问题也更有价值。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为了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结尾,可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做必要的介绍,再启发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小路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小路又变成什么样了,是怎样变成的呢?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不仅提高了分析思考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探究性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点,打开其思维的闸门。在阅读中做到多思、重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努力提出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必将螺旋上升,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思路和认识推向更新的境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三小)

上一篇:教孩子学会观察 下一篇:浅谈语文阅读中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