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在思品教学中的妙用

时间:2022-10-12 01:42:06

暗示在思品教学中的妙用

摘 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暗示教育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暗示的积极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关键词:暗示;思品教学;妙用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而“思想性”是思品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思品课程的灵魂。

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单纯靠说教、强硬灌输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暗示教育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目的或效果。

一、以游戏的方式暗示,让学生体验感受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理性知识。我在上《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

师:(请班上一个力气最大的男生与三个女生在教室里表演拔河比赛)为什么女生能胜?

生:人多力量大。

师:(再请六个普通的男生分两组对抗拔河比赛)同样多的人,为何有胜有输?

生:配合的好坏、心齐与否、组织的好坏……

师:我们有时把心不齐、组织不好、配合不好的一伙称“乌合之众”,而把心齐、组织好、配合也好的团体称为……

生(齐):集体!

通过游戏的暗示,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集体的力量,以及如何珍视集体的团结。

二、以故事的方式暗示,让学生内心受到感动

在教学《天下父母心》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高考落榜后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因讲不清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母亲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别伤心,会有更适合的事等着你去做。”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都半途而废。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是一个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老板了。

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母亲问道:“妈,这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现在许多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此,父母为子女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未必就能打动学生,而故事《一粒种子的信念》,却让他们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感动于父母的爱,可见,故事的侧面暗示效果远非直面训导所能相比的。

三、以眼神、表情、手势等暗示,让学生内心感悟

除语言的暗示之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和心理反应,这就是非语言的沟通――无言之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逆反心理较强,对教师的说教可能会比较烦,因此,教师的眼神、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所传达的信息则更为重要。记得在一节思品课上,我正在讲课,发现后面一个学生在做小动作,当时,我并没有对这位学生大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他的面前,轻轻地敲敲他的课桌,这位同学从我微笑的脸上读到善意的劝告和批评,他脸红了,立即目不转睛地听起课来。我对他跷起了大拇指……

四、以崇高的动机暗示、感化学生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教育的真谛就是设法让一个人内心的天使去战胜内心的恶魔。教师必须运用崇高的动机暗示学生,使其产生规范行为。有一天,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发现两个同学像“斗鸡”一样站在教室中间,我什么也没问,就问同学们:“谁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天正讲到《让他三尺又何妨》),我请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然后对全班同学说:“非常感谢刚才表演‘斗鸡’的同学,他们用精彩的表演,从反面告诉我们: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掌声鼓励。”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放学后,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抄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老师,谢谢你。”

五、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暗示、感召学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性对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显然,教师的个性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对象有相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其实就是人格魅力的暗示。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又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板书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端庄的仪表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学)

上一篇: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一篇: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