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本设计中的视觉形态暗示

时间:2022-04-28 06:20:24

论绘本设计中的视觉形态暗示

摘要:本文在绘本图文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视觉形态在绘本设计中的暗示功能。视觉形态的暗示主要是通过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关系等载体来体现,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及确认文本,制造悬念及推动情节发展,增加趣味性并表达个性。通过视觉形态的暗示,图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有效激发了读者的内在意识与情感共鸣。

关键词:造型艺术;绘本设计;暗示;视觉形态;图文关系;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Form Implication in Picture Book Design

HU Xin-yi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一、视觉形态与暗示

在众多的沟通手段中,有一种普遍与有效的方式就是暗示。文本叙述了画面没有呈现的东西,画面则展示我们文字没有说的细节。图文关系本身就呈现了一种基础的暗示关系。而图文之间这种典型的互相暗示关系,正是绘本设计中暗示手段频繁使用的内在原因及基础。

暗示,通常是指通过言辞(词语、声调、语气)和非言辞(表情、手势、动作、服饰)等手段使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接受潜意识层面上的刺激,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变化,使其思想、行为变得与暗示者的意识同步。瑞典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符号的构成要素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是符号在客观世界中的声音、影像、画面等等外在表现,能被人类的感官直接感到;“所指”则是人们心理层面对符号能指形态的理解,是主观化的心理范畴①。暗示就是利用“能指”来实现“所指”。在绘本中,通常由文本来展开叙述并引导情节发展,而插图画面则会直接证明文本所说,并进一步补充文本所没有明说或没有说的事物。文本的暗示,是一种语言角度的暗示,它具有暗示的主观性,让读者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观看和体验。图像则是一种非言辞的暗示,它具有客观性,让读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看和体验。这两种不同角度的体验,形成一种对绘本的完整体验,最终达到绘本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绘本中的画面由不同的视觉形态构成。视觉形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直接可见的视觉元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还包括了视觉元素间的关系元素:位置、空间、方向、重心与运动等。这些元素相互共生、紧密联系,它们既可以独立发挥暗示的作用;又可以共同通过暗示匹配读者现存的知识与经验,影响其心智及情绪,从而实现视觉意义的信息传达。视觉形态以视觉符号的形式来表现文本及文脉主观的内在意涵,也就是以非言辞的方式,在文本的指引下,以外在的、客观的方式完成对读者的暗示。绘本中的画面因为其视觉的示意性(exemplification),使其暗示功能更为丰富和有效,同时达到一种互动的扩散性。

二、暗示的载体

1.形状暗示。形状是一切视觉形态的容器,它决定了我们在画面中获取的信息。绘本视觉形态中的形状,不仅包括画面中某一个人物或动物的形状,也包括画面本身的形状甚至是书本身的形状,这些要素都能对读者产生暗示。 封面,常常可以奠定一本书的整体风格,也会影响读者对书的期待及理解。在绘本《小房子》的封面上,画家使用了两个同心圆置于画面中心,使我们的视觉中心被锁定在圆心处的小房子。窗、门及台阶的形状,正好为小房子添加了眼、鼻及嘴巴,使小房子有了面目特征。台阶上翘的曲线,令人联想到微笑的表情。而小房子本身的形状采弧线构成,改变了房子冷冰冰坚硬的感觉。这些形状,暗示着小房子“人性”中的“友善”与“亲和力”与乐观美好人生价值。绘本画面中的很多形状在文本中并没有提及。但这些形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形状通过隐喻来暗示,从而烘托了故事的主题。例如绘本《胆小鬼威利》中出现的水仙花就是文字中没有描述的“意外”形状。绘本作家安东尼·布朗用水仙花作为墙壁的壁纸图案,通过水仙花的象征性来暗示威利对自己的健美体魄满意的程度,强化了威利通自信的状态。在绘本中还有一种形状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绘本本身的开本形状。绘本《月光男孩》运用并不常见的竖式窄长形装帧,这种故意拉长的画面,不但有效的增加了阅读的距离感,也被用来暗示方向及动态,将男孩从天空下落,寻找月亮的故事情节描述的更具动感和时间流动性。

2.色彩暗示。色彩也是一种强有力且非常有效的暗示载体。无论是从其物理性角度,还是心理层面,亦或是色彩的语义联想角度,色彩都能起到良好的暗示效果,使人产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共鸣。《小蓝和小黄》是一本非常抽象的绘本,撕纸的图案,以两个颜色代表两个孩子,他们拥抱之后变成了绿色。回家时爸爸妈妈认不出他们,眼泪使得他们恢复了原样。色彩对情感的暗示功能在故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都具有暗示的心理内涵。明亮的色调让人觉得有幸福感,能够带着中立的心理去阅读;而低明度或暗色调的画面,一方面会让人放松,但也可能会暗示着危险。纯度高的色调能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或暗示强烈的冲突;纯度低的色调则能够暗示缓慢平静的抑或是悲伤的情绪。在《小蓝和小黄》中,黑色暗示小蓝找不到小黄时的焦虑与沮丧,翻页后的红色与黑色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则暗示了两个好朋友见面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激动。看似一个简单的关于颜色变化的故事,却深含着浓浓的情感交流。

3.画面肌理暗示。肌理是材质显示的表面效果,包括视觉肌理及触觉肌理。肌理虽是一种物理层面的感觉,但是它除了给人以视觉的感知以外,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体验及经验记忆有关。绘本中的画面肌理包括多种类型:纸张、绘本所用的媒材,印刷技术所造成的肌理等等。这些肌理的运用,会影响我们对绘本所抱有的阅读和理解态度。设计师会选用高光的纸张来暗示平静,而选用哑光或有粗糙质地的纸张来营造一种亲切的触摸手感。可见,绘本的视觉肌理会带来心理的暗示,用外在来暗示内在。不同的表现媒材及技法会给视觉形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中,木刻线条的粗犷风格被用来暗示黑夜的混沌与压抑,表达了席奶奶对黑夜的讨厌与不满;绘本《石头汤》用水彩营造淡而悠远的意境,暗示着一种博大而包容的精神与人性的关怀。

此外,现代印刷技术为绘本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肌理触感体验。例如绘本《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的设计者让读者用触觉配合听觉来感知色彩的变化。当我们触摸到画面上的起伏,用手指辨别出到本该用视觉看到的形态时,那种心理反应比实际观看还要深刻和强烈。通过触摸,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色彩,唤醒了我们手指沉睡的敏感神经,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内在感受。

4.关系元素暗示。视觉形态不止包括视觉元素本身,也包括了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元素:位置、空间、方向、重心和运动等。绘本的形态单元是“页面”,页面与页面之间不仅有空间上的关系,同时也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关系。很多设计出色的绘本,亦将暗示渗透到了绘本形态的结构及空间关系之中。画面的大小被放置于整个绘本的空间里进行设计,通过页面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向读者间接地进行情绪或意识的暗示。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的画面由小变大,直至充满整个版面,然后又随着故事高潮的退去而由跨版变为单面(正常尺寸)。除了表达故事情节高潮起伏以外,同时亦暗示故事主人公麦克斯负面情绪的高涨与消解。另外,画面小意味着周围留白的多,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暗示麦克斯受到的外界压力的变化,这种压力来自于麦克斯妈妈对他的约束与管教。绘本阅读的方式是“翻页”,绘本在版式设计方面也特别注重“翻页”所造成的前后页面间过渡的版式关联。绘本《莎莉,洗好澡了没?》的作者约翰·伯宁罕利用绘本左右页分别从妈妈和女儿两个角度来讲述故事。这种左右页面视觉形态的差异与对比,使整个绘本故事在现实与想象中不断切换,暗示了现实的按部就班与想象的自由自在之间的对比,揭示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截然不同,通过一种隐性的方式来揭示绘本想要表达的主题。

三、暗示的目的

绘本插图中的视觉形态,提供的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类比式真实再现,透过画面,设计者更想表达的是隐含于外在之下对事物情感及意念的注解。暗示是一种自然、含蓄、平等的沟通方式,它通过对读者经验、心理及情绪的唤起、影响和调动,不动声色地传达了绘本的内涵及深层理念。视觉形态的暗示功能主要能够达到以下的目的:

1.强化及确认文本。文字是我们观看绘本画面的“导游”,它奠定了我们阅读绘本的心理基础。画面与文本最基础的关系就是确认文本所传达的信息,然后不遗余力地强化它。这种强化会以正反两种方式来实现。正面确认用就是视觉形态来暗示文本,通过暗示在读者内心形成的共鸣来强化文本内容。另一种确认方式就是“反语”,双方互相“揭短”——互相暗示对方的不完整,即从互补互抗的角度来强化文本。“如果文字说的是一回事,而画面表现出的却截然不同,那么文图之间就是一种反语的关系。” ②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画家用一只文字里完全没有出现的狐狸,打破了文字传递的平淡从容,给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增加了紧张气氛。这个意外的视觉形态——狐狸暗示了母鸡“从容不迫”散步的“不真实”。虽然看起来是画面在暗示文本的缺失,是在“揭短”,甚至互相“破坏”了对方的意义,但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加强,反而使得图文双方变得更完整。 2.制造悬念及推动情节发展。封面、环衬、扉页等位置上的视觉形态,常常通过暗示来营造读者对绘本故事的好奇和期待,从而制造出一种悬念。通常,这种悬念会在故事结束后得到正面或反面的印证,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成就感,同时再次突显绘本主旨。例如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中的扉页及末页的农夫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前后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这个视觉形态的刻意安排,发挥的是古代说书人的惊堂木的功能,暗示了故事的“始”也是暗示了故事的“终”。这样的前后呼应,将故事情节完整的串联起来。而在绘本《朱家故事》中,随着妈妈的离开,每一页上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猪头形态,它暗示了朱先生和儿子们生活逐渐陷入混乱与失控。随着猪头数量的增多,这种混乱与失控也越来越严重,逐渐将故事推向高潮。

3.增加趣味性及表达个性。暗示这种隐性的表意方式,能够在不影响绘本主旨及内容传达的过程中,增添绘本的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多绘本插画家会在画面中穿插各种视觉形态作为一种个人符号化的细节。这些细节是一种表达自己或表达个性的符号,提供了文本以外的意义。而发现这种视觉细节的过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愉悦感。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中处处存在着这些暗示的符号,例如大猩猩这个鲜明的视觉形态,在他的绘本里以主角、配角、背景等各种形式出现,不仅是一个具有生动客观性的主体,更是一个具有多层面暗示语系的主观符号。这些具有个人色彩的符号形态,向读者暗示了绘本作者的自身存在。对于呈现在眼前的视觉形态,我们能比看到的客观存在感知得更多,因为读者的知识和经验会自动发挥作用。绘本中画面的视觉形态暗示就利用这一点,强化、加深这种感知,通过视觉可见的形状、色彩、肌理、构图、版面等引导读者去联想和体验绘本中看不到的内在意蕴。绘本视觉形态能够通过暗示来隐喻、象征、移情,引发读者的共鸣,加深理解,从而呼应文本,充实内涵。绘本中文本及画面之间的图文关系是绘本视觉形态具有强大暗示功能的内在“基因”,是图像视觉形态具有暗示力量的绝对基础。绘本中视觉形态的存在,正是我们对形态及内在意义之间暗示关系的认定。“好的绘本不止要捕捉真实的影像,更要让图像能有深层的意义,使读者的眼睛能够随图像渗透到故事核心,用‘肉眼’感动他的‘心灵’。”③而暗示就是让图像有深层意义的重要手段。对绘本视觉形态暗示的理解调动了读者的感官,激发了读者的内在意识与体验,能够启动读者感官及心理更深层面的共鸣。“在好的图画书里,有着各种各样隐藏的信号。读出它,发现它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在这一瞬间,就好像作者的眼神相遇后相对一笑的感觉。”④暗示所发出的秘密信号,使作者与读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心智的交流使绘本成为双方共同创造的产物。

① 齐潇潇《几米绘本的符号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 珍·杜南《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台北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81页。

③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21世纪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④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上一篇:论音乐中的数学理性 下一篇:在歌声中实现梦想——记首届江苏紫金合唱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