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耐药分布及穿心莲对其作用的研究

时间:2022-10-12 12:56:38

泌尿系统感染耐药分布及穿心莲对其作用的研究

课题项目:中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20082A134)

摘要:目的 观察泌尿系感染耐药分布及穿心莲对其作用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2年6月在三乡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的泌尿系统感染病人1396例,并对尿培养分离出来的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新的中药抑菌试验方法对穿心莲提取物进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1396份标本细菌培养,阳性598份占42.84%,从送检的尿培养中检出病原菌5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6株占77.93%,革兰阳性菌84株占14.05%,真菌48株占8.03%,分离数在前3位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387株占64.72%,粪肠球菌49株占8.19%,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4.18%。大肠埃希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8.97%,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00%。结论 穿心莲是很好的抗染中药,并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所以,临床用药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泌尿系感染;耐药分布;穿心莲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VTI),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占社区感染的第二位,它的病原菌有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等,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广泛使用,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2]。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ss的地上部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清热解毒、凉血和消肿、免疫调节、保肝利胆的功效[3],主治细菌性痢疾、咽喉炎、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外用可治疗疮疖肿毒、外伤感染等[4]。现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的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的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12年6月在三乡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泌尿系感染患者共计1396人,其中男615例占44.05%,女78例占55.95%,年龄16~78岁,平均(42.9±6.5)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膀胱刺激症状。

1.2仪器与试剂 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细菌鉴定卡:(G+菌)CPI,(G-菌)GNI;细菌药敏卡:(G+菌)GPS107,(G-菌)GNS120。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1.3方法 将患者排尿前首先用肥皂水清洗女性外或男性尿道口,然后再用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清洗,最后留取取中段尿10~20ml于无菌试管内立即送检。送检标本及时处理,用无菌吸头定量吸取10μ1于血板中作梅花点点样,然后用无菌接种环涂抹,表面干燥后,37℃培养过夜,计算生长菌落乘以100,即为每毫升细菌数。观察菌落形态、菌落计数、行革兰染色镜检,革兰阴性菌计数>105cfu/ml,革兰阳性菌>104cfu/ml,如果2次培养出同一细菌则为阳性标本。菌种鉴定采用ATB Fungus(ATB)半自动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进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扩散纸片(K-B)法(药敏纸片购自Oxoid公司。同时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 1396份标本细菌培养,阳性598份占42.84%,从送检的尿培养中检出病原菌5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6株占77.93%,革兰阳性菌84株占14.05%,真菌48株占8.03%,分离数在前3位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387株占64.72%,粪肠球菌49株占8.19%,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4.18%。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药敏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8.97%,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00%,大肠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3.

2.3 穿心莲提取物对59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抑菌比较 由表4可见, 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6 mg/ml和0.288 mg/ml,其对126株溶血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6 mg/ml和0.144 mg/ml;对42株里昂葡萄球菌和27株人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6 mg/ml和0.288mg/ml;对105株腐生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144 mg/ml和0.288 mg/ml。穿心莲提取物对59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累积抑菌率见表5.

3讨论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中约20%系细菌L型感染所致,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致病性也逐步被研究证实。患者常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征和耻骨压痛、肾区疼痛前来就诊,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肾区疼痛[6]。在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中,泌尿系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位于第2位[7]。近年来,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耐药菌株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显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证实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多数源于内源性肠道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处于优势,与有关报道相同[8]。革兰氏阳性球菌以肠球菌属的检出率处于优势,与有关报道相同[9]。

本研究中,革兰阴性菌466株占77.93%,革兰阳性菌84株占14.05%,真菌48株占8.03%,分离数在前3位的病原菌:大肠埃希菌387株占64.72%,粪肠球菌49株占8.19%,肺炎克雷伯菌25株占4.18%。大肠埃希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8.97%,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卡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100.00%。经临床分析,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感染,可能与老年、各种慢性病、免疫抑制剂使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导尿、介入性治疗增多,是肠道正常细菌移位、逆行感染,又因为长期住院、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引发真菌的二重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及介入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增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10]。大多数新启用的抗菌药物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氨基糖甙类、大环内脂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用性仍然逐年增加。这些问题的发生,除抗菌药本身的因素之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有着重要关系。

穿心莲具有祛热解毒、消炎止痛值功效,对细菌性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痢疾有特殊疗效,被誉为天然抗生素药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实验表明,溶血葡萄球菌对穿心莲提取物相对敏感,MIC50

结果示穿心莲对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抗生素进行了抑菌效果筛选,发现中药穿心莲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极强的抑菌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层医院也在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医院感染呈上升趋势[11,12]。泌尿系医院感染也逐年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对泌尿系感染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物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感染。检验科细菌室工作人员须重视监测院内耐药细菌的传播,及时准确的向临床发出检验报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参考文献

1、余良芳,李元君,腾延波.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296-3297.

2、倪淑芳.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77-1479.

3、盛欢欢,杨涛,李岩,等.HPLC法测定穿心莲总内脂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量与包封率[J].中成药,2012,34(3):458-462.

4、张玉萌,栗晓东,牛晓芳.穿心莲静脉制剂临床配伍安全性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45-146.

5、陈卫东,常保超,杨萍,等.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致病性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4):339-341.

6、吴雪平,王静,杨萍.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337-1342.

7、任舒.某医院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22。

8、陈中举,李丽,张蓓,等.2059株中段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25-227.

9、陈求刚,崔颖鹏,廖康,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79-581.

10、张水娥,彭勤,叶祖峰,等.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1):25-27.

11、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12(1):1-3.

12、李长安,霍金莲,陈晓东,等.重危中风患者尿路真菌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1):34.

上一篇:四神片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