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泌尿系统的异常情况临床护理要从重视临床观察,要进行合理药物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治疗措施。本文针对当前临床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问题进行了分类性的系统研究,为临床医学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量异常、排尿异常、血尿等。本文针对当前临床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问题进行了分类性的系统研究,为临床医学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
1.1 尿量异常:尿量异常分为少尿、无尿、多尿。其中少尿产生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肾以下尿路发生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及尿道狭窄等,使尿流不畅最终产生梗阻性肾病,肾实质挤压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产生少尿。发生多尿的病因很多,临床上以多尿为突出症状者,主要是糖尿病、尿崩症以及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管损害的疾病。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夜尿:白天患者活动量大,心功能不全较为明显,血流量降低,尿量较少。夜间睡眠时,心脏功能相提高,尿量增加。因此,夜尿多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早期信号。不要因偶然出现的多尿或少尿而过分担心。但是那些持续出现的异常,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许多疾病的最早期表现,往往就是尿量的改变。
1.2 排尿异常:临床常见的排尿异常包括尿路刺激症状:指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的感觉,通常是合并存在;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后者常伴尿急、尿痛);尿急:尿意一来即须立即排尿的症状;尿痛:排尿时的疼痛,可出现于会、耻骨上区和尿道内,痉挛样疼痛或烧灼痛。轻度的排尿异常首要应该考虑尿路系统的炎症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尿痛通常为排尿时会耻骨上区孪缩样疼痛或烧灼感。单纯尿急,不伴有尿频、尿痛多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而对于排尿异常疼痛的患者则要考虑进行相应的疼痛部位的明确,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加以检查诊断。通过疼痛区域的性质和情况进行准确地判断,这样也有利于进行临床观察和确诊。
1.3 尿色异常:尿色异常也存在泌尿系统的症状问题,例如:无色尿(除去饮水过多现象)可能是糖尿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尿崩症的信号。白色尿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蓝色尿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者。绿色尿见于尿内有绿脓杆菌滋生时。红色尿尿色变红,多半是尿中有红细胞,医学上称血尿。血尿的临床影响较为严重,出现的病例也较多,正确掌握血尿的临床反应对了解患者的患病根源有直接关系。血尿的尿常规检查应该采用是医学检验。其中尿隐血阳性是指尿中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镜下血尿乃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查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尿三杯试验本试验用于粗略判断男性泌尿系血尿的来源,协助鉴别泌尿道出血的部位。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尿液培养检查的意义在于监测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膀胱、尿道)是否健康、无菌。
2.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
2.1 尿量异常的护理:
2.1.1 加强监测:临床对于少尿或尿多患者要严密监测,首先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尿量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保证患者的尿量情况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变化就要进行液体摄入的控制。如果排出饮水因素之后,仍然出现尿多或少尿的情况就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检查,具体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酸中毒、血糖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查来找出尿量异常的原因,避免患者出现心衰、糖尿病等疾病,而没有及时发现。
2.1.2 适当补液:对于少尿和无尿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地补充液体,否则患者会出现血循环障碍,严重会引起酸中毒或血压异常等问题,危害患者健康。补液的方式以患者的尿量情况为辅助,以提升患者血压和血流量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补液的过程中要保证速度,保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体液的补充。同时,要嘱咐患者适当地饮水,确保体液的平衡。
2.1.3 元素补充:多尿病人在排出大量尿液的同时排出大量钾,易出现低血钾症,因此要补充钾元素,可以进行食品补充。严重的情况要进行静脉注射,注射过程中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心电监护,因为低钾麻痹患者还可发生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等表现而危及生命,所以应严密观察呼吸、心律、血压及神志等改变。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40mmol(相当于氯化钾3g),溶液应缓慢滴注,输入钾量应控制在20mmol/h以下。
2.2 排尿异常的护理:患者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安慰病人,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鼓励患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物理护理方式缓解病情,例如:取适当,病情许可应协助病人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病人坐起或抬高上身。同时,要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包括:①按摩、热敷下腹部,以便解除肌肉紧张,促进排尿。②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③针炙治疗;针刺中极、曲骨、三阴交穴。针对排尿疼痛的护理,则要首先应用一些阵痛药剂,然后结合中西精选药物,达到排毒灭菌、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促使炎症尽快消散的目的。
2.3 尿色异常护理:尿色异常的护理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类护理,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尿色情况进行病情咨询和诊断,然后患者出现的病情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护理措施制定。制定的护理方案要与患者和主治医生进行详细地沟通,随时加以修正。同时,对于尿色异常的情况而言往往与患者的饮水、运动、饮食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进行病情询问的时候要咨询全面,并做好记录。如果出现血尿的情况,则在临床多使用三腔佛雷尿管予以持续膀胱冲洗,操作中注意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当冲洗液血量增多,应警惕有活动性出血可能。须及时请医生处理,同时监测病人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关键词】泌尿系统;常见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93-02
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尿量异常、排尿异常、血尿等。本文针对当前临床泌尿系统常见的症状问题进行了分类性的系统研究,为临床医学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1.泌尿系统常见症状
1.1 尿量异常:尿量异常分为少尿、无尿、多尿。其中少尿产生的原因是多种的,包括肾以下尿路发生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及尿道狭窄等,使尿流不畅最终产生梗阻性肾病,肾实质挤压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产生少尿。发生多尿的病因很多,临床上以多尿为突出症状者,主要是糖尿病、尿崩症以及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管损害的疾病。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夜尿:白天患者活动量大,心功能不全较为明显,血流量降低,尿量较少。夜间睡眠时,心脏功能相提高,尿量增加。因此,夜尿多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早期信号。不要因偶然出现的多尿或少尿而过分担心。但是那些持续出现的异常,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许多疾病的最早期表现,往往就是尿量的改变。
1.2 排尿异常:临床常见的排尿异常包括尿路刺激症状:指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的感觉,通常是合并存在;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后者常伴尿急、尿痛);尿急:尿意一来即须立即排尿的症状;尿痛:排尿时的疼痛,可出现于会、耻骨上区和尿道内,痉挛样疼痛或烧灼痛。轻度的排尿异常首要应该考虑尿路系统的炎症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尿痛通常为排尿时会耻骨上区孪缩样疼痛或烧灼感。单纯尿急,不伴有尿频、尿痛多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而对于排尿异常疼痛的患者则要考虑进行相应的疼痛部位的明确,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加以检查诊断。通过疼痛区域的性质和情况进行准确地判断,这样也有利于进行临床观察和确诊。
1.3 尿色异常:尿色异常也存在泌尿系统的症状问题,例如:无色尿(除去饮水过多现象)可能是糖尿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尿崩症的信号。白色尿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蓝色尿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者。绿色尿见于尿内有绿脓杆菌滋生时。红色尿尿色变红,多半是尿中有红细胞,医学上称血尿。血尿的临床影响较为严重,出现的病例也较多,正确掌握血尿的临床反应对了解患者的患病根源有直接关系。血尿的尿常规检查应该采用是医学检验。其中尿隐血阳性是指尿中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镜下血尿乃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查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尿三杯试验本试验用于粗略判断男性泌尿系血尿的来源,协助鉴别泌尿道出血的部位。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尿液培养检查的意义在于监测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膀胱、尿道)是否健康、无菌。
2.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护理
2.1 尿量异常的护理:
2.1.1 加强监测:临床对于少尿或尿多患者要严密监测,首先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尿量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保证患者的尿量情况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变化就要进行液体摄入的控制。如果排出饮水因素之后,仍然出现尿多或少尿的情况就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检查,具体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酸中毒、血糖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检查来找出尿量异常的原因,避免患者出现心衰、糖尿病等疾病,而没有及时发现。
2.1.2 适当补液:对于少尿和无尿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地补充液体,否则患者会出现血循环障碍,严重会引起酸中毒或血压异常等问题,危害患者健康。补液的方式以患者的尿量情况为辅助,以提升患者血压和血流量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补液的过程中要保证速度,保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体液的补充。同时,要嘱咐患者适当地饮水,确保体液的平衡。
2.1.3 元素补充:多尿病人在排出大量尿液的同时排出大量钾,易出现低血钾症,因此要补充钾元素,可以进行食品补充。严重的情况要进行静脉注射,注射过程中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心电监护,因为低钾麻痹患者还可发生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等表现而危及生命,所以应严密观察呼吸、心律、血压及神志等改变。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40mmol(相当于氯化钾3g),溶液应缓慢滴注,输入钾量应控制在20mmol/h以下。
2.2 排尿异常的护理:患者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紧张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安慰病人,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鼓励患者通过日常生活的物理护理方式缓解病情,例如:取适当,病情许可应协助病人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病人坐起或抬高上身。同时,要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包括:①按摩、热敷下腹部,以便解除肌肉紧张,促进排尿。②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③针炙治疗;针刺中极、曲骨、三阴交穴。针对排尿疼痛的护理,则要首先应用一些阵痛药剂,然后结合中西精选药物,达到排毒灭菌、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促使炎症尽快消散的目的。
2.3 尿色异常护理:尿色异常的护理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类护理,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尿色情况进行病情咨询和诊断,然后患者出现的病情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护理措施制定。制定的护理方案要与患者和主治医生进行详细地沟通,随时加以修正。同时,对于尿色异常的情况而言往往与患者的饮水、运动、饮食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进行病情询问的时候要咨询全面,并做好记录。如果出现血尿的情况,则在临床多使用三腔佛雷尿管予以持续膀胱冲洗,操作中注意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当冲洗液血量增多,应警惕有活动性出血可能。须及时请医生处理,同时监测病人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做好手术止血的准备。
综上所述,对于泌尿系统的异常情况临床护理要从重视临床观察,进行合理药物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06):63-64.
[2] 许翠萍,仝春兰.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10):45-47.
关键词:延续护理;泌尿系统结石;影响;应用效果
0引言
泌尿系统结石又称为尿石症,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以及尿道结石。发生泌尿系统结石之后,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要想提高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之外,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延续护理有助于将对患者的护理从医院转移至家庭,从而实现医院护理向家庭护理的平稳过渡[2]。本研究通过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现将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26-58岁,平均(41.9±3.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护理对照组,每组各包含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护理方式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入组接受调查研究。
1.2方法
护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住院期间的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详细向其讲解出院后的有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作息习惯的重要性,嘱患者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同时通过电话回访、定期上门回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存在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3]。
1.2.2家庭健康知识培训
为了使患者出院后建立起与医院护理的衔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护理知识、要点的培训,使其成为患者出院后的重要监督员、护理员,在监督、指导患者坚持健康的饮食原则、遵医嘱服药的同时,有意识地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
1.2.3争取家庭支持
患者患病之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落差,有些患者的心理变得较为敏感、脆弱,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增加家庭的负担[5]。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嘱其多关心安慰患者,并积极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结石的复况。其中自我效能应用自我效能感分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尚可、较差四个等级,统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更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优良率为88.0%,护理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优良率为70.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结石复况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的50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复发,结石复发率为4.0%,护理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共有8例患者复发,结石复发率为16.0%,护理干预组明显低于护理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的高低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我国,南方人群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北方,研究表明,这主要与各地区的不同饮食习惯以及饮食结构有关[6,7]。泌尿系统结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而在患者出院之后,通过加强出院后的后续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则可极大降低患者的结石复发概率[8]。由于很多患者在出院之后不会再去医院进行咨询,与医院失去了联系,导致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无法延续下去,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维持和巩固。针对此种状况,为了提高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效果并促进预后,降低复发概率,很多医院对患者采取了延续护理干预模式。本院通过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应用该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有效降低了结石复发率。由此可见,延续护理对于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英.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3):120-121,124.
[2]陈丹芸,赖贤林.个性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1):160-162.
[3]卢丽钦,邱金花,林燕平.延续护理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疾病自我效能和管理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6):172-173.
[4]冯爱玲.延续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疾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3):1-2,4.
[5]简平,刘义兰,胡德英,等.临床护士延续护理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4):404-408.
[6]张扬,李国宏,刘敏.我国外科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4):409-412.
[7]边茸.随访中心对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延续护理的效果评价[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4(06):474-475.
[8]万巧琴,么莉,侯淑肖,等.基于医院延续护理开展现状与问题的质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38-41.
泌尿系统结石也称尿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1]。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在各类疾病中居于前列,中国目前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为1%~5%,年新发病率约为0.15%~0.2%,其中2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学者研究[3-4]表明,泌尿系统结石与饮食习惯有着很大关系,但目前尚未明确。本次研究调查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饮食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接诊的3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作为作为观察组;另选在本院体检的3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本次调查,且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①经手术取出结石者或经体外碎石从尿道排出结石者;②B超提示有结石者;③X射线检查有结石影像者。观察组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肾衰、尿路感染、尿路畸形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纳入标准:知情并同意本次调查。对照组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史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民族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统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面对面询问并填写的方式进行。为了保护受调查者的信息安全以及防止乱填现象,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尽量避开就餐时间。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一般资料和饮食情况两部分,共计10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4项内容,饮食情况包括日均食盐量、日均脂肪摄入量、日均蛋白质摄入量、日均饮水量以及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饮酒史6项内容。调查问卷完成后,根据调查对象所选的答案统计每一项内容的比例。调查人员具有泌尿系统结石相关临床经验,且均经过专门统一的培训,了解掌握调查的方式、目的以及每一个项目的含义和标准,考查合格后正式参加调查。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向调查对象强调信息真实的重要性,请求其认真填写。最后,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筛选,数据不符实际以及有不合格的填项的调查表予以排除,重新调查。
2结果
2.12组盐、脂肪以及蛋白质食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盐、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日均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对象饮水情况的分析
观察组日均饮水量<500mL少于对照组,而日均饮水量为500~2000mL、2000~4000mL以及>4000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吸烟和饮酒情况的分析
2组有吸烟史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饮酒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以及高蛋白饮食是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食入过多盐、脂肪以及蛋白质可以短暂增加内源性酸性产物及其在尿中的排泄量,同时增加尿钙、草酸盐以及尿酸的排泄,进而增加了尿结石形成的概率[7-8]。本研究中发现,3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日均食盐量、日均脂肪摄入量以及日均蛋白质摄入量明显高于300例健康志愿者的日均盐、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学者研究[9-10]表明,饮水量少也是泌尿系统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人体饮水量少会导致尿量也随之减少,使得草酸钙、磷酸镁铁以及尿酸盐等晶体物质沉积的可能性增大,进而增加了尿结石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中也发现,3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日均饮水量明显少于300例健康志愿者的日均饮水量。本研究中还发现,3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有饮酒史的比例为56.33%,明显高于3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饮酒史的比例(40.33%)。饮酒可增加尿中尿酸的排泄,并使尿量减少(虽然啤酒可一时利尿,但随后会导致机体短时间内缺水),进而增加了尿结石发生的概率[11]。针对以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饮食危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护理干预措施:①控制盐、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调整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多食牛奶以及富含维生素B6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与水果,但富含草酸的纤维素食物除外[12];少食或不食菠菜、巧克力、芒果、草莓、坚果、鱼虾以及动物内脏等;并控制食盐的日均摄入量,建议每天不超过5g[13-14]。②多喝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5~3.0L以上;同时合理分配饮水时间,餐后3h、睡前适当饮水300~400mL,活动量较大时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饮用苹果汁和葡萄汁,咖啡、柠檬汁等尽量少喝[15]。③戒酒:不喝或者尽量少喝酒,多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④泌尿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泌尿系统结石相关知识的学习,充分掌握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措施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关超.2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4):5.
[2]冯连成,王征,耿进成,等.泌尿系统结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9):1202.
[3]高艳芳,郭有.尿路结石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40(18):1847.
[4]王晋龙,王峰,李传洪.拉萨地区尿结石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4,29(12):1104.
[5]田湘英,赵相胜.泌尿系统结石成分分析的影像学技术对比与展望[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5):347.
[6]RodgersAL,Allie-HamdulayS,JacksonGE.Enterichy-peroxaluriasecondarytosmallbowelresection:useofcomput-ersimulationtocharacterizeurinaryriskfactorsforstonefor-mationandassesspotentialtreatmentprotocols[J].JEndou-rol.2014,28(8):985.
[7]杨胜辉.238例膀胱结石成分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59.
[8]郭彦菊,王俊霞,安淑银,等.系统性健康教育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34.
[9]RiveraME,McAlvanyKL,BrintonTS,etal.Anestheticex-posureinthetreatmentofsymptomaticurinarycalculiinpreg-nantwomen[J].Urology.2014,84(6):1275.
[10]黄运林.饮食干预对泌尿系结石复发率影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17.
[11]CondemiV,GestroM,DozioE,etal.Associationwithme-teo-climatologicalfactorsanddailyemergencyvisitsforrenalcolicandurinarycalculiinCuneo,Italy.A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2007-2010[J].IntJBiometeorol.2015,59(3):249.
[12]刘小英.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75.
[13]付善云,王畅.喀斯特地区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0):954.
[14]陈来翠.泌尿系统结石病人的发病时间分布与生活习惯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11):962.
[15]陈红琢,嵇桃瑛,张彩云.预防泌尿系结石发生及复发相关健康指导内容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36):4102.
[关键词]循证护理;子宫根治术;泌尿系统功能;尿潴留
子宫根治术在妇产科手术中具有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损伤大的特点,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1]。手术可能需要将一定范围的阴道切除,所以患者在手术后,阴道上段及宫颈与膀胱分离,常会发生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2]。所以,在患者进行子宫根治术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就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子宫根治术患者进行护理,探究其对患者泌尿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子宫根治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循证组,各34例。常规组患者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1.35±2.10)岁;其中27例为早期宫颈癌,7例为子宫内膜癌;循证组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1.48±2.02)岁,其中26例为早期宫颈癌,8例为子宫内膜癌。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常规的护理,即护理人员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用药护理、卫生护理等,详细记录患者用药种类、规格、疗效等。1.2.2循证组循证组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循证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查阅文献及资料,提出子宫根治术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然后通过文献资料,再将患者的情况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改善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问题:子宫根治术患者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发生或者处理患者的并发症?根据这些问题,在资料库里进行检索。(2)循证支持:通过翻阅资料得到子宫根治术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发生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①心理因素。患者在手术后由于腹部有切口,在排尿时怕用力过大切口裂开,所以不敢用力,进而导致尿液无法排出。②手术因素。在子宫根治术过程中,将患者的膀胱与宫颈完全分离,对神经纤维及膀胱肌纤维有很大的损伤,造成排尿困难。③在手术后,患者需要采用导尿管进行导尿,进而无法锻炼患者的逼尿肌,导致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减退。④导尿管会对尿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或者患者发生尿路局部的水肿,引起括约肌功能障碍,无法舒张,进而引起排尿困难[3]。针对上述导致尿潴留的原因,有以下具体措施:①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怕用力过度而引起切口裂开的顾虑,不需要刻意避免用力,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切口愈合。②确定患者的膀胱输尿管是否有术中副损伤,如果没有,尽量对患者的尿管进行关闭,锻炼患者的膀胱功能,一般在导尿管拔出的前3天进行,首次进行时,时间不宜太长,2小时1次。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可改为4小时1次。在锻炼过程中,提醒患者注意膀胱充盈的感觉。③在导尿管拔除前1天,给予患者α受体阻滞剂,将患者的膀胱镜松弛,减少尿道闭合压。④鼓励患者多饮水,可用流水声及口哨声尽量促使患者自行排尿[4]。泌尿系统感染:①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增大了子宫根治术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②子宫根治术对患者的膀胱具有一定的损伤,导致粘膜表面出血,进而增加感染的概率。③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的应激反应,且手术的创伤较大,患者在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手术部位更容易被感染。④患者在手术后有较长一段时间需要进行导尿,导管或者引流袋容易被污染,进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⑤患者的会不清洁、尿道口有一定的细菌,或者患者的大小便均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5]。针对上述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具体措施:①选择硅胶材质的导尿管,尽量频繁的更换尿袋。②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并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③患者能自行排尿时,尽量不用导管导尿,导管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④对患者进行会的护理,重点护理尿道口,注意清洁、干燥,患者在大小便之后,要进行会阴护理。⑤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1.3评价指标记录常规组患者及循证组患者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其发生率,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患者的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53%(8/34)、26.47%(9/34),明显高于循证组患者的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5.88%(2/34)、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子宫根治术属于大手术,对患者有较大的损伤,最主要是子宫根治术将患者的阴道及宫颈与膀胱分离,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泌尿功能障碍[6]。所以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对其的泌尿系统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循证护理是通过查阅资料、翻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将可信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证据,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寻求解决方案,进而对患者进行最好的护理[7]。常规的护理只是遵照医嘱对子宫根治术患者继续进行治疗及卫生护理,并没有针对患者容易引发的泌尿系统功能障碍进行避免和改善,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而循证护理是通过对子宫根治术患者提出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再根据原因对子宫根治术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循证组患者的的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说明对子宫根治术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尿潴留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改善其泌尿系统功能,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蓉,刘锐.循证护理在预防子宫根治术后患者泌尿系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202-203.
[2]李玉梅.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5):327-329.
[3]杭三华.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0):772-773.
[4]张秀娟.循证护理在预防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及改善生活质量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0(7):85-86.
[5]熊凤鸣,韩爱华.留置导尿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98-99.
[6]冯广平.宫颈癌根治术后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141-142.
[7]晏香红.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7(9):96-97.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综合护理
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原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代谢因素、遗传因素、饮食成分和结构、气候、生活方式、职业等,流行病学因素、尿液因素和局部因素[1] 。尿路结石在急性发作时,肾绞痛使患者疼痛难忍,带来不适和焦虑。疼痛间歇期也因害怕疼痛的再次发作而焦虑不安,并且担心疾病影响工作和生活。当结石导致肾功能减退时,患者将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恐惧心理。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给予护理措施,分组护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4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实验组21例,平均年龄为(46.55±5.35)岁,男女比例3:1,对照组17例,平均年龄为(45.25±5.5)岁,男女比例3:1。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解除疼痛 患者疼痛时,注意观察其疼痛的严重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遵医嘱应用解痉剂、麻醉性止痛剂、非激素类抗感染药物等解除疼痛。缓解期如无禁忌,可适当增加饮水量和活动量。了解并使用既往有效的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给患者局部热敷以减轻痉挛性疼痛,采用音乐治疗、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力等,以缓解疼痛。
1.2.2尿液的观察和护理 因大多数结石经过泌尿道的蠕动,可自行经尿道排出体外,故尿液必须被仔细观察、过滤和记录,保留其中结石以便分析其成分。对于留置尿管者,应检测每小时尿量、排尿形态、有无结石等,并记录有无血尿、排尿困难及尿路感染等异常的症状。保持尿液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发生。
1.2.3 控制感染 观察有无体温升高、寒战,采用物理或药物方法降温。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尿液混浊、有异味等感染的表现。发热患者可促进结石排出,解除梗阻[2] 。
1.2.4预防复发 了解患者对结石有关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等问题知晓的程度,评估其学习需求。为患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如果出院时结石未排出,应教会患者每次排尿于玻璃瓶或金属盆内,观察尿液内是否有结石排出。保留结石,以便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注意尿量及尿液性质,发现异常随时就医。保证每日尿量不低于3500m1。遵医嘱调节饮食结构,适当增加活动量,按时服用药物。
1.2.5药物护理 对于肾绞痛的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应给予止痛。注射阿托品、呢替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消炎痛、黄体酮等均能缓解肾绞痛。
1.2.6健康教育 大多数尿路结石患者无须家庭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及家属有必要了解结石形成的诱因,如何消除诱因,降低结石复发的危险性。②要反复强调大量饮水、调节饮食、按时服药的重要意义。③明确尿路感染与结石形成的关系,适当活动的好处,了解如何预防尿路感染发生。④告知患者每日保持3 000ml尿量,以达到稀释尿液的目的。⑤若患者带引流管出院,教会患者切口观察及敷料更换的方法,确保引流通畅。⑥腰腹部出现的疼痛可能是继发感染的信号,也可能预示着结石复发。若疼痛伴发热、寒战、突然出现的排尿困难应尽快就医。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文研究护理方法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使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将治疗方案数据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发现采用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两组时间与住院天数相同,实验组17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护理有效16,护理无效1例,实验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有效14,护理无效3例,对照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2%。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尿结石由尿液中的物质组成。临床上最多见的为草酸钙结石,多难找到肯定原因;其次为磷酸盐类结石和尿酸结石。前者亦称感染性结石,多因感染尿液碱化所致;后者主要因尿酸增多,在酸性尿中沉淀引起[3] 。尿路结石可直接损伤泌尿系统,并引起梗阻、感染和恶性变。结石损伤尿路鞘膜可导致出血,位于尿路较细处如肾盏颈、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或尿道,可造成尿路梗阻。尿路梗阻可导致平滑肌痉挛,引起肾绞痛,甚至出现休克。急性完全性梗阻如能及时解除,则肾功能无损害。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可导致肾积水,影响肾功能。有梗阻时易继发感染,感染与梗阻又可促使结石迅速长大或再形成结石。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是结石排出过程中停留在该处所致。肾结石位于肾盏或肾盂中,较小的结石常聚集在肾下盏。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自肾脏,常位于肾盏输尿管交界处、输尿管越血管处和输尿管的膀胱壁段这三个狭窄部位。因输尿管下段较上段狭窄,故下段结石多于上段结石。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效果较为一般,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疗效显著。实验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2%。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更好的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席宏荣,张文军,付显亮,等. 湖南永州市不同区域泌尿系结石患病情况调查报告[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4:322-323.
[2]叶章群. 泌尿系结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53.
【摘要】 目的:探讨泌尿系结核患者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泌尿系统结核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采取内科整体护理干预,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60例中,成功治愈59例,1例仍存在尿频、尿痛继续治疗。对照组50例中,成功治愈38例,其他病情均存在反复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泌尿系统结核;临床护理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泌尿系统结核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采取内科整体护理干预,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10例,男73例,女37例,年龄19-47岁,平均38.4岁。有肺结核史者84例,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均尿检时发现异常。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69例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行6-12个月的三联治疗。31例行肾及输尿管切除术,前列腺接除术2例,肾穿刺造瘘术2例,肾上盏结核病灶清除术6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给药护理 患者在肾结核疾病早期选用恰当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联合应用为第一线抗结核药物,一个疗程为2年,患者在全程规律用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另有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对泌尿生殖系结核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疗程短于第一线抗结核药物。术前结核治疗需在2周以上,就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目的向患者讲明,使其用药依从性提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使药物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指导患者宜在清晨空腹用药,若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在睡前或饭后1h后服用,以使耐受性提高。对患者的听神经损害情况及肝肾功能在用药期间进行观察,并常规行肝、肾功能检查,若患者出现眩晕、听力下降等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2.2 营养支持及疼痛护理 为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需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可依据患者身体状况遵医嘱给予血浆、清蛋白静脉输入,并摄取足够的水分。同时结核患者因有较重的膀胱刺激症状,需行抗结核药物和抗生素治疗,手术患者疼痛一般在术后3d内较为明显,对疼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进行评估,并给予止痛药物缓解。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因较长时间患病,加之对院区环境的陌生和对手术安全的担心,易产生焦虑、紧张、悲观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手术的必要性、目的及远期效果向患者讲明,并讲成功案例,打消患者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全程。
1.2.4 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时的护理 肾结核采取手术治疗的原则为,手术前后需行抗结核治疗,无泌尿生殖系以外其他活动结核发生,手术方式有肾切除术、对肾组织保留的肾结核手术及尿流改造术、肠膀胱扩大术等,术中对肾的正常组织尽量做到保存完好。患者肾结核行肾切除手术前的护理:行各项手术前检查,对生命体征及肾、肺、心、肝等脏器功能进行了解,确保手术成功。对体温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常规做手术前准备。肾切除手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引流量在肾切除术后24h内需行仔细观察,若连续3h每小时均>100ml,提示有可能发生活动性出血,需对患者的脉搏、血压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立即报告医生,行补液、输血治疗。结核患者因存在手术应激,加之机体抵抗力较差,易引发继发感染,需对术后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足量、按时行抗生素治疗,对感染的发生进行预防,并保持引流通畅,有渗出液时将切口敷料及时更换,保持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会清洁,一般3d内将尿管拔除,以防尿路感染的发生。肾切除后对患者健侧肾功能需进行密切观察,记录24h尿量,若有异常需通知医生处理。患者在术后3d无排气可诱发腹胀的发生,对饮食进行指导,可适当增加床上活动,行胃肠减压,从流食渐过渡的普食。
1.2.5 健康指导 向患者讲解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利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其摄入足够营养,进行适当的活动,并使情绪保持乐观向上,使机体抵抗能力最大限度的增加,患者愉快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进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给予抗结核药物应用时需坚持足量、联合用药、足疗程的原则,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实施肾切除术后需给药1-2年辅助治疗,对肝肾功能需注意观察,防止应用对之有害的药物,若有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如尿痛、尿频症状有无减轻,结核性膀胱炎有无治愈,对尿量和有无膀胱挛缩情况进行记录,定期行门诊复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60例中,成功治愈59例,1例仍存在尿频、尿痛继续治疗。对照组50例中,成功治愈38例,其他病情均存在反复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全身结核病中,泌尿系统结核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肾结核占有最高比重。是指由结核杆菌引发的破坏性、进行性的慢性病变[1]。大多数肾结核从肺结核发展而来,仅少数继发消化道或骨、关节结核。因在肺结核病发或愈合3-10年或更长时间泌尿系统结核病才出现症状,故肾结核在20-40岁的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多见,男性发病比率高于女性[4]。在治疗中实施整体临床护理是保障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泌尿系统结核在治疗上需局部和全身治疗相结合才可达到理想效果,需行充足营养的补充,优美的治疗环境、适当的休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国标,沈寅初,罗旭,等.肾结核诊治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15-17
[2] 檀丽.浅谈泌尿系统结核患者外科护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2011,4(8):335-336.
[3] 夏术阶,荆翌峰,关注泌尿系结核,临床泌尿外科杂志[J].2005,20(7):385-386
①8例均在术中发现膀胱损伤,发现为清亮液体自膀胱部位流出有5例明显见血尿有3例,术中即行膀胱修补术,若为膀胱全层切开者4-0可吸收线依次间断缝合粘膜层和肌肉层,术后保留尿管,长期开放5d,第6天保留尿管每4h开放一次,第7d拔出尿管,浅浆肌层损伤者则持续导尿3~4天会逐渐恢复,患者均1期愈合无尿瘘形成。②手术中10例有发现输尿管损伤,4例及时进行修补术损伤于子宫动脉水平及以上者行输尿管端一端吻合术或输尿修补术损伤于子宫动脉水平以下行输尿管一膀胱再置术的有3例。对于输尿管轻度压伤局部血供好,可不进行任何处理。患者均1期愈合无尿瘘形成。
2讨论
妇科手术致膀胱、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国内外均约0.5%~10%[3],90%医源性输尿管损伤都发生在输尿管下段,该处的解剖位置在宫颈附件,50%的膀胱损伤发生在分离膀胱粘连时撕裂,损伤发生的几率与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治疗医生的经验有关。为了尽可能避免手术对泌尿器官的损伤而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手术操作者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并且对女性泌尿生殖系统解剖学结构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②术前一定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做好术前讨论确保手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③对手术过程中发现的广泛粘连和大出血等情况,要沉着冷静的应对,避免慌乱所导致的误伤;④妇产科手术最好常规留置尿管,使患者膀胱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空虚状态[4]。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目的是在手术中能有效监测肾功能情况,为术中补充体液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
3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留置尿管是引导尿路感染主要原因之一[3]。观察尿液颜色性状、量、透明度、气味等,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对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尿道口清洁,会阴护理,保持尿管通畅。对留置尿管患者,应加强护理,积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向患者及其亲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性,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避免受压、扭曲,堵塞。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擦洗2次,定时更换储尿袋,并及时倾倒,更换尿袋时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反流。鼓励病人多饮水,并勤更换卧位,以利于冲洗,防水尿液的沉淀。做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异常做出相应处理,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在拔管前,教会患者间歇性引流,夹管的方法,以便使膀胱能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教会患者在离床活动时将导尿管和储尿袋妥善安置。总之,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泌尿系统损失关键在手术者理论知识和手术技能的掌握,对病情足够的认识和术中正确操作,避免损伤,一旦发现损伤,及时发现及时修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绝大多数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通常是因为结石在排出过程中受阻所致。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不同部位结石的临床表现,内容多且琐碎,学生容易混淆,理解和记忆效果差。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就地取材,尝试自制教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同时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现介绍如下。
2制作材料及方法
制作材料:50ml注射器,头皮针细管或细胃管,吸痰管,大小不等的小米、大米、绿豆、黄豆等。制作方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谷物颗粒模拟大小不等的结石,注射器抽水模拟肾或膀胱,用头皮针细管或细胃管、吸痰管模拟输尿管或尿道。
3教学应用
该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分为4个步骤。步骤1:讲授泌尿系统结石时,教师先用图片或录像展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讲解结石的病因、病理。步骤2:向学生展示自制教具,介绍教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步骤3:通过提问、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泌尿系统结石可能存在的临床表现、不同大小的结石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方法,并分组汇报。步骤4:教师根据学生操作和讨论情况进行补充和释疑。
4讨论
4.1取材方便,制作简单
自制泌尿系统结石模型教具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1)注射器和细管,这些材料在实验室随手可得,在胃肠减压或基础护理实验后可以重复使用;(2)各种大小不等的米粒、豆子等,这些材料在生活中也容易获得。
4.2辅助教学,让讲解生动有趣
对教师来说,自制教具的使用大大方便了课堂讲解,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生动,使难点简化,既增强了理论的直观性,又增强了实验指导的针对性,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3引导学生动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讲或观看的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兴趣不高。借助这种简单、直观的教具,在做中学,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机会,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4.4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转型势在必行。传统教学是“授人以鱼”,而现代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即“授人以渔”,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自制教具能让教师的讲解更形象生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肾绞痛、肾积水症状,术前经CT、B超、静脉肾盂造影等辅助检查手段确诊,同时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以及由结石以外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性病变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9.8±5.5)岁。6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肾结石患者2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19例,膀胱结石18例,结石直径介于0.6~2.5cm。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9.4±5.8)岁。6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肾结石患者2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0例,膀胱结石18例,结石直径介于0.5~2.6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结石大小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术前首先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积极采取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待患者病情缓解稳定后在B超定位引导下进行ESWL治疗,控制冲击频率在0.8s/次,碎石电压控制在9~14kV,每次震波碎石冲击应控制在2500次以内,两次间隔震波碎石治疗时间应超过3d。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专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配合术前、术中、术后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3.1术前护理
1.3.1.1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初次进行ESWL治疗担心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常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慌等心理变化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多介绍碎石室的环境以及注意事项,尽可能消除环境给患者带来的陌生、不安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及时予以疏导,最大限度的排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其次可以让手术较成功,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加患者专科护理措施)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排石时间、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尿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排石时间以及尿路感染控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ESWL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3.1.2皮肤及肠道准备
术前应嘱咐患者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为了加快冲击波传播来提高碎石成功率,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应进行常规备皮处理。为有效避免粪便阻碍、肠内积气对冲击波传播的影响,术前3d应嘱咐患者禁止饮食鸡蛋、瘦肉、豆制品等容易产气食物。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术前1d应进行清洁灌肠处理,术晨应禁食。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术前1h应饮500ml左右温水来适当充盈膀胱,便于超声定位。
1.3.2术中护理,疼痛护理
在碎石治疗过程中,由于体外冲击波聚集的直接冲击,患者常常会感觉到恶心反胃、疼痛等不适感,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整个手术过程,多与患者交谈、聊天,通过聊聊患者童年的美好记忆、未来的憧憬等语言诱导来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以指导患者调节呼吸节奏来缓解紧张感,也可以放一些舒缓、愉悦的音乐,平复患者过度应激反应状态,让患者产生一种安宁、平和、放松的心境,进而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1.3.3术后护理
运动和护理。术后应根据患者结石部位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结石的排出,对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患者可以建议慢跑、跳绳、蹬楼梯、羽毛球、等慢动作运动。若患者年龄较大,可以借助扶椅背做一些抖动动作。同时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盂以及中肾盏患者应将上半身抬高,取头高足低位,并协助患者拍背促进结石排出;右肾结石患者应取左侧卧位,左肾结石患者应取右侧卧位;肾小盏结石患者应取头低位;若肾结石较大,术后应取平卧位以及侧卧位交替方式。若患者结石短时间内同时排出较多,应卧床休息,并将臀部适当抬高,防止排石过快而形成石街,必要时可沿着输尿管逆向按摩腹部,使结石随尿液缓慢排出。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体内结石完全被粉碎,并排空。②有效:体内仍然存在残余结石,但残石直径在3mm以内,需要再次手术才可完全排空。③无效:体内残余结石经复震治疗3个月后,仍然未排空。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排石时间
观察组患者血尿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排石时间以及尿路感染控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7%(P<0.05)。
3讨论
ESWL是一种主要通过体外聚焦冲击波来击碎体内结石并使其随体内尿液自然排出的非手术疗法,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大大提高了ESWL的碎石成功率以及排石率,ESWL已经成为泌尿系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ESWL碎石成功率不仅与手术碎石机械的性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取决于患者体内结石部位、大小、性质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耐受能力。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很多患者对ESWL治疗缺乏一定的认识,配合不佳、心理紧张、恐惧、慌张等心理变化会激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含量,使患者血压升高,也会扰乱患者正常的生理代谢而影响治疗。因此对行ESWL患者应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舒适、放松的心态,让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也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本组研究表明,在常规专科护理基础上配合精心护理干预,血尿、腹痛、尿路感染以及排石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P<0.05),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术后并发生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国内大多数文献报道相符。
4结语
因此对于行ESWL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