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时间:2022-10-12 12:50:5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智慧的眼睛,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识乃至今后事业的成功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现实生活与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就是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结果抑制了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

1. 乐于观察

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教师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他们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同时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

儿歌《数鸭子》是这么唱的:“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呀呀歌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别考个鸭蛋抱回家。”赶鸭的老爷爷善于劝导,联系小孩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儿童乐于观察、精于观察,学习数数,别把鸭子数错。身为教师,面对幼稚的儿童又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要儿童热衷于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大有益处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说不定哪天,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

2. 勤于观察

勤于观察就是要重复观察。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同重复相对的是反常。反常必须高度警觉,用心揣摩,适时抓住机会。英国医生格雷格指出:“对大自然最细微的逸出常规举动十分注意,并从中得益的才能,正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奥秘。”贝弗里奇讲得更精辟:“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决策工作者的座右铭。”因此,教师要培养孩子留心重复与异常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因为重复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认识的规律;抓住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往往可以有新发现。

例如,一张方纸剪去一个角,变成几个角?平常情况下,很多幼稚的孩童会回答:“方纸变成三个角。”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很自信地回答:“方纸四个角,剪去一个角,4-1=3。”算式算理胸有成竹,认定答案3是十分正确的。教师口述问题:“老师会变魔术,让方纸剪去一个角,变成5个角,你们信不信?”示范剪纸,让孩子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剪纸,他们会大吃一惊,方纸真的变成5个角啦!“谁看清方纸剪去一个角,变成5个角的,请举手。”很多孩子纷纷举手,甚至忍不住喊起来:“变成5个角,变成3个角错啦!”教师趁热打铁:“老师还会变,让方纸剪去一个角,变成三个角,你们看清楚了。”演示,将另一张方纸沿对角线对折,再剪下,果然方纸变成了三个角。学生哗然,会意、欢笑、吃惊,尽在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过程中一一领会。

可见,制造悬念,引发好奇,是激发兴趣,促使孩子积极地注视观察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多给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不要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学生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学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几颗?”“太阳的火焰会燃烧多少年?”“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等。学生们的问题有许多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学生的提问,有的教师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乱弹琴!哪来这么多不着边际的问题?”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学生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学生提问时,正是学生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应该要积极地引导他们。

留心重复现象,留心反常现象,是抓住问题,深入下去,寻找突破的重要策略,但这必须要依靠敏锐、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行。

3. 精于观察

精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2页第9题:一个长方体的花坛,底面是边长1.2米的正方形,四周用木条围成,高0.9米。用泥土填满这个坛,大约需要多少立方米泥土?(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的情况,这时填土的容积大约等于木框的体积。木条本身也有体积的,填土的体积实际上略少于木框的体积,及容积略少于容体的体积。精确度、细微性从中得以体现。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能明辨妖魔鬼怪,不经太上老君八卦仙丹炉锻炼,能行吗?不行!再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生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二、明确观察的方式、方法

观察的主要形式:

(1)按时间来说,观察可由先到后。

(2)按空间来说,观察可由近及远,也可由远到近;由上到下,也可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

(3)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观察可以由外到内,也可由里到外;可以由局部到整体,也可由整体到局部。

(4)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可以由宏观到微观,也可由微观到宏观。

观察的主要方法有:

(1)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3)对比观察。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的。

(4)反复观察。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5)顺序观察。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6)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找等量的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三、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学生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翻山车每轮几人乘坐,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翻山车每轮乘坐情况:第一次2×4=8;第二次3×4=12;第三次2×6=12……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直观和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通过直观操作,突出观察的重点,将直观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

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熊博士出了一个问题:“用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什么变化?表面积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在初步感知,掌握变化规律之后,熊博士通过模型演示,又出了一个问题:“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两个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规则拼合,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兔贝贝看了熊猫博士表演的三种课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拼成大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表面积有变化。”机灵却毫不示弱,也大胆地阐明自己的发现:“大长方体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猫警长问同学们:“观察以上三种拼合课件图,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

通过模型演示、语言的形象描述,设计以上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情境,明确观察目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直奔主题,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材的选择与处理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学生在具体事物中认识抽象的数学问题,领悟学法,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功、快乐。

四、让学生见多识广

观察力的高低与学生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能说出许多,有的学生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要在长时间观察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为此,学生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地搜集材料。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必须培养其全面观察的习惯。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偏重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良好观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观察要精细。既要细致准确,做到明察秋毫,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且往往忽略的表象,又要对观察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部分都不能遗漏。要达到这样的境地,就必须深入地、细致地、耐心地、持久地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系统观察,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在复杂的现象中,要把真相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只有通过多角度、全面性观察,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其内在的规律与属性,否则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

(宁德市古田县大桥中村小学)

上一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积极尝试 下一篇:探究高中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