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2-10-12 12:47:52

试论学生的本质特征

摘要:试图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学生的本质特征。相对于动物而言,学生是人,他们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丰富的情感,独特的个性、社会性、主观能动性等;与成年人相比,学生有待发展,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受教育者,有学生所特有的特征,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学习,学习是其主要任务等。

关键词:人的本质;学生;本质特征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研究学生的本质特征是当代教育实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学生的本质特征,才能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符合人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广义上讲,所谓学生泛指一切学习知识的人;狭义上讲,所谓学生是指在校学习的人,尤指儿童和青少年。本文所指学生为后者,即儿童和青少年。

一、学生是人

他们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对吃喝、安全、尊严、社交和爱的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完善的社会性,独特的个性,主观能动性等,具体表现在:

1.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社会性)

学生的社会性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包括学校)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必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情感、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遵循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则,成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这一本质特征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帮助学生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

2.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个性)

—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前者体现为人的社会性,后者体现为人的个性。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有时候恰恰是不当的教育抹杀了个性的发展和存在。当教育面对人,在培养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共性的同时,更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为个性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比如说因材施教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3.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主体能动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被加工对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主体条件如愿望、能力等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必须予以尊重,为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并且适当引导。

4.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人

他们有爱有恨,有自己喜好憎恶,爱感情用事等,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学习,教师和同学的态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其积极情感,这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二、学生是待发展的人

学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相对于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有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最为迅猛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在这一时期将逐步成熟,并逐渐过渡为一个成熟的人。正是这一相对不成熟的特定状态,使得教育介入学生的发展有了可能性。在这一时期,教育需注意两点:一要充分利用儿童及青少年极强的可塑性,在其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予以正面及正确的引导;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及时纠偏。

2.学生有发展的必然性

人要想成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需要经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婴幼儿到成年人,没有这种发展,个体将无法立足社会,也不能称其为成熟的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者

相对于教师,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有其特定的角色定位。

1.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以学习为主要任务,这是学生的质的规定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业,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及教师必须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进行。

2.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因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而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甚至是生命都相对太短暂,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以前人实践总结的成果为主,它主要以课本的形式系统呈现出来,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等。

3.学生的学习是规范化学习

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培养人的系统社会工程。国家提供专门的制度、机构和人员保障,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制度、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生规范化学习的条件。

参考文献: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作者单位 周运正: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安德利:河北省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概念图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巧设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