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时间:2022-10-12 12:06:45

关注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中国教师》: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蒋玉红:这个现象确实在这几年时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我个人认为,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上只是在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给大家敲响的警钟。有很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昏倒现象”的发生:体内能量缺少、天热中暑、长站久坐、体虚及患有疾病等。我们要透过“昏倒现象”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应是主因之一。

我曾对任教的20年前、10年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作过对比,学生的运动素质指标差异较大,其中,灵敏、速度素质差异不明显,且灵敏素质呈上升态势,但耐力和力量素质明显呈下降趋势。对比同一学段的学生,同一教材、同一容量的教学内容,现在的学生常常传递给教师一个信息:“没力气了!”当究其原因时,一般回答都是“睡得太晚了”。

睡得太晚,也有很多种原因,一种是大部分学生认为作业量大。对初高中学生来讲,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毋庸置疑,为此,有些家长已把关注重心前移到了小学、初中。很多家长认为,中考的成功与否已基本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如果能考取重点高中,那么考取大学已指日可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学习成绩就成了家长们心中的一个重要标杆,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诸如身体素质、动手能力、道德素养等都可以暂且让路。所以,有些家长在晚上、双休日的时间,不仅要配合教师监督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给孩子报班补习或另加习题,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的运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睡得太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事实上,只要孩子一尝到网络游戏的刺激,就会如同吃了鸦片一样慢慢上瘾,一些家长屡禁不止,无计可施;还有一些家长在为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子女在家做什么。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从而导致体力不支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改变并不是不可逾越,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改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息时间,以保证学生必要的睡眠;另一方面,学校要按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每个体育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把体育课上进行身体练习的课程特质,把学生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高作为教学宗旨,确保每堂课较高的练习密度,与此同时,学校要重视大课间的质量,这样就能很好地干预学生体质的滑坡。

《中国教师》:近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蒋玉红:我认为这是在目前情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有效的举措之一。

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体育的兴盛,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更与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我觉得,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事实上,体育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一定也是好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校长,一定是重视体育工作的校长。因为学生良好的体质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旺盛学习力的保证。因此,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名校是非常重视体育工作的,如以我省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为代表的一些重点高中,体育课或体育大课间活动一直持续到临高考前,他们的教学质量是省内名列前茅的。

一项制度的推进,往往都是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在执行中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常常会打折扣,导致虎头蛇尾或有始无终。这其中很多的原因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地方或学校绩效评估的指标中没有把体育作为重要指标,只要中考、高考成绩好,其他成绩都可以忽略,法不责众,从而导致主要负责人的关注度不够,对体育没有要求,即使有也是只看形式不看效果。还有就是执行计划的管理部门和一线体育老师对体育课程的研究不够,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考评自由度大,缺少科学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尤其对技能的学习要么“蜻蜓点水”,要么“低级重复”,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学生高中毕业都没能真正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也就没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这一举措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江苏省有很多城市在几年前就在尝试这样的评估,把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指标纳入了学校综合评估和评优评先指标中,且所占权重大,这些地区和学校不仅能严格按课标实施教学,认真落实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更能根据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创设校本体育特色。相信有国家的政策、地方的执行力和一线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有力地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您认为是否可行?

蒋玉红:内心非常矛盾。

从现状来看,要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我认为,通过强化体育“考试”意识,适度加重体育“考试”的分值比重,加强“考试”的执行度确实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说来有点好笑,我曾在同一个班的两堂排球课上无意中做过一个对比,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学生能牢记“一插、二夹、三抬臂”的排球垫球技术要领,两人一球能连续对垫三个回合以上。第一堂课进入到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环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像我所期待的那样积极、主动、不浪费一分一秒地练习,而是得过且过。无意中,我还隐约听到有一学生说,“排球不会考试吧”,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启示。第二堂课时,我要求还是一样,只是多加了句话:“排球垫球要考试的!”就这么一句话,我可爱的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前一次课有很大的反差,每个学生都在专注地练习,相互地探讨,甚至还有小组因同伴达不到要求、配合不顺而相互埋怨,我每巡视到一处,都有学生问:“老师,帮我们看看对不对?”呵!我们的学生对“考试”还真有本能的反应。由此,我感慨,决定一个人发展最高境界的不是技能、方法,也不是知识,而是观念和理念。所以,只有当每个人形成了一种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我矛盾心理所在。

我曾有幸考察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学校,我感到这些国家与我们国家在体育观念上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体育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的学校虽有平时的体育考试,但不会当作毕业或升学的依据,也没有大肆渲染体育的兴盛、学生体质的强弱对全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体育已成为了大众心中的一种生活,尤如吃饭穿衣一样不可少。

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或任何一种观念的改变,在一开始一定需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助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无奈但是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操作与评价机制,避免出现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即只练考试科目,走入应试误区,有悖素质教育宗旨。因此,在项目设置和评价标准上要客观和可行。此外,要因人而异,对一些因遗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弱多病、意外受伤等原因不能正常考试的学生要有相关规定,不能因为其受影响的体育成绩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蒋玉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我们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使学生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对每一个体育老师来讲,既要关注学生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这个未来的发展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锻炼的方法。

我认为,不管是小学体育课还是中学体育课,课堂中最基本的元素必须要有技能的教学、体能的发展和相关体育道德和体育基本知识的渗透,只是每个年龄段学生教学的目标高低不同而已。以义务教育阶段45分钟的课堂为例,一般主教材技能的教学时间比例应该占全课的60%左右,而高中教材可根据模块的需要、学生水平的不同,技能教学的比例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更要告知学生锻炼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在长跑练习时告知学生出现“极点”是什么原因,克服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投掷项目教学中强调“超越器械”是为了加长工作距离,提高出手的初速度,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素质练习时,告知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才能达到锻炼效果,所以要重复练习多次等。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把运动技术按“会能度”进行了分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但基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不管是“会”的还是“不会”的,抑或是“介于中间”的,只有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课堂中学生的自主练习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堂课中重要环节,这既能让技能得到巩固,更提高了学生能力。

此外,作为体育老师,安全教育应该也是必备的技能,场地、器材、准备活动、方法正确等都是安全的保障。不仅如此,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也要有所了解。有一次看一堂小学体育课,在接力跑中一学生摔倒,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体育老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把摔倒学生拉起来,如果这个学生真是骨折了,那么硬拉会导致二次损伤。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环节很多,需要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蒋玉红:从我为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培训中了解到,许多教师对2011年新版课标不熟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传递、培训内容、体育教师意识和考评上有很多误区或不到位。为此,我个人建议如下:

(1)信息传递要声音一致。相关的体育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传递的信息仍然是百家争鸣,没有一个主旨的导向,课改前和课改后的一些标准没有统一的解释,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非常宽泛,对一些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体育教师的指导性还不强。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一般都是从掌握正确的知识并模仿运用开始的,当前情况下还是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作引导。

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示范课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我们有时看到一些示范课、公开课没有点评,没有分析,让一些看课学习者不明所以,要靠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评价。其实这种没有点评的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负责的,是对看课、观摩、学习者的不负责,因为组织方应该让大家知道这是一堂倡导的课还是不提倡的课,以对自己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指导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方法,更多地关注课堂成效。

(2)培训内容要适合基层。我认为,各级各类培训以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参与更为有效,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更多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一线教师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方向、方法。方向,一方面指的是课改方向,倡导什么理念,坚持什么原则,到底教什么、教多少;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达到什么技能和体能水平。方法,就是具体的操作,共性的指怎么备课,怎么上课,如何考核,如何撰写教学论文等;个性的指不同教材怎么处理,不同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标准,课时目标怎么制订,难点和重点如何把握,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有哪些等。此外,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兴项目的推广同样也是一线体育教师所需的。因此,只有与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培训才能引起共鸣,才更有效果。

(3)培训形式要注重实效。一次在给体育教师做讲座时,我提了一个题外问题:你们这几天来参加培训,是作为完成一次学校指定的任务还是通过争取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来学习的?让人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人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争取前来学习的。这个事例说明,我们的教师内心仍然缺乏学习意识,其深层次原因是体育课与文化课不同,对体育课堂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对体育教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他们认为自身的经历或知识、技能对付一堂体育课绰绰有余,无须再提高。江苏各地在各类培训中改变了策略,如必须签到,规定了培训时数、培训考核,进行总结评比,最后根据考核成绩和出勤情况再颁发继续教育证书等,这些都是一些有效举措。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是广大教师接下来要努力与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蒋玉红: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经过体育高等院校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所教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尤其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项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从初为人师到一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是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和更新的过程;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实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希望广大体育教师能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既要把体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兢兢业业做好体育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认认真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又要把体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有思想、有作为,努力开创体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新局面;更要把体育教学工作当作一个追求,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与时俱进地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和人生价值。

上一篇:完善体育教学的质量监测制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 下一篇:那曾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