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制下的“畸形”母爱

时间:2022-10-12 11:44:39

封建礼制下的“畸形”母爱

【摘要】婆媳矛盾在中国由来已久,在《孔雀东南飞》中,作为封建礼教的专制家长,焦母由爱子发展为占有欲,既而对媳妇刘兰芝嫉妒愤恨,这种“畸形”的母爱,是造成刘兰芝被遣归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焦母 家庭环境 “畸形”母爱 封建礼教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世人感叹和唏嘘,本文根据文本与社会背景就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爱情悲剧的根源,笔者认为,焦母对于这出家庭悲剧的上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质上,是在封建礼制的社会中形成的焦母“畸形”的母爱,使得刘兰芝必然成为“儿子保卫战”中的牺牲者。

一、客观的家庭环境:刘兰芝的到来破坏了家庭原有的平衡

故事发生在一个残缺的家庭环境中,从《孔雀东南飞》的原文中我们知道,焦家的家庭成员大概是三人,焦母,仲卿以及仲卿的妹妹。故事中并未出现焦父,而且仲卿事事都要请示母亲大人的意见,我们姑且推知焦父不幸离世或者外出未归。焦母此时主掌整个家庭的大权,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在那个时代是多么不容易。刘兰芝未嫁过来之时,母亲与仲卿,小女儿相依为命,母亲严格管教子女,仲卿孝顺,其乐融融,家庭维持着一个平衡。仲卿的工作是庐江府小吏,每日工作繁忙。当刘兰芝成为新妇,又与仲卿甚为相爱,习惯了有儿子陪伴的老母亲,本来儿子归家与母亲团聚的时间就少,现在突然间来了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人夺走了儿子几乎所有的爱,焦母的心理怎么能够平衡。而且,由焦仲卿这个名字可知,他可能是在家里排行老二,可是,大儿子呢?故事中未提起,甚有可能夭折了,所以仲卿更是母亲多年来唯一的依靠。再者,儿子归家时间少,小女儿又还很小,焦母自然把刘兰芝当做假想敌来对待,婆媳矛盾自然而然产生了。

这样的家庭矛盾一产生,就越积越多,而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妇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婆婆还故意鸡蛋里套骨头,“大人故嫌迟”,她不敢与婆婆发生正面冲突,于是只能在被婆婆嫌弃之后向丈夫诉苦。而仲卿此时“堂上启阿母”,为妻子说情,正在妻子这一边。这更让焦母气愤,平日里唯母是听的好儿子在娶了新妇之后就忘了老母亲,于是焦母“槌床便大怒”,对刘兰芝更加憎恨,由原来或许有恩义尚存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二、家庭环境造就的人物性格是家庭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焦母:独断蛮横的专制母亲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焦母是焦家的独掌大权封建家长,多年来维持家庭的生计,拥有刚强果断的性格,在封建家长制度下,焦母与儿子相依为命,视儿子为生命的依靠,有着“恋子情结”。但与此同时,她也严格地管制仲卿的一切,强权专横,标榜着为儿子好的观念压制着儿子的行为。而仲卿在这种溺爱专断的环境下适应下来,成为了唯母是听的孝顺儿子。于是焦母爱子之心切便转换为对儿子强烈的占有欲,面对刘兰芝的出现,儿子的“甚宜其妻”,自己孤独的境遇,便转换为妒忌,愤怒,于是便转移到新妇刘兰芝的头上。再加上根据故事推断,焦母此时不排除更年期综合征的可能,脾气暴躁,于是对媳妇的“久怀忿”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起来了。

(二)焦仲卿:逆来顺受的孝顺儿子

焦仲卿是家中的独子,母亲的依靠,家庭的唯一顶梁柱。从小生活在“大家子”的环境中,受到社会孝道的熏陶,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甚为感激,与母亲相依为命,于是养成了懦弱,不敢直接抗争的性格。他是善良孝顺的好儿子,面对母亲对妻子的不满,自己解释无效,只能“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在得知刘兰芝被迫许配于他人,他们只能双双以死反抗家庭的压迫,府吏此时想到母亲“在后单”,爱情与孝道不能两全,只能以死明志。

(三)刘兰芝:外柔内刚的忠贞媳妇

刘兰芝是一个美貌又知书达理的新妇,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昼夜勤作息,勤心养公姥,对待丈夫温柔体贴,遵守三从四德,不敢与婆婆争吵。虽然她外表柔弱,但是其内心却有刚强的一面,在焦母的虐待,她对丈夫诉苦,自请遣归,告别焦家时,自起严y,对焦母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可见她是对焦母有不满的,后来又能够坚持忠贞,与仲卿双双殉情以显示自己的反抗。

儿子夹在婆媳斗争的中间,又不能充当良好的调和剂,反而成为争夺品,与焦仲卿懦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再者,自己在家时间很少,公务繁忙,于是婆媳相处的时间又长,焦母专断蛮横,强势压迫,兰芝尽管百般退让也无法让婆婆消除夺去儿子之爱的怒气,而自己内心也有刚强的一面,她没有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自请赌气遣归,与丈夫诉苦导致焦母更加愤怒,三者的性格特点造成了焦母无法容下刘兰芝的悲剧后果。

三、封建礼制以及家长制的存在造成兰芝被遣成为必然

(一)封建礼制处于上升阶段,孝道受推崇

《孔雀东南飞》诗歌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受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影响,统治者推崇儒术,以孝为先,三纲五常盛行。而《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封建家长的权利压抑着焦仲卿,他无法反抗,所以他没有办法阻止母亲驱赶兰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封建礼制的箴言。刘兰芝嫁过焦府二三年,还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虽然与焦仲卿公务繁忙,与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是,如果有了子女在旁,至少能让焦母有所顾忌,让仲卿有挽留的理由。

(二)门第观念

东汉末年,察举制是当时的选官用官制度,门第族望是当时选官用官制度的主要依据,焦仲卿是“大家子”并且“仕宦于台阁”,可见焦仲卿是士大夫阶层,而在焦母眼中,虽然兰芝与仲卿也算门当户对,可是她仍然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家世,并不能入“九品中正”之眼。或许秦罗敷只是一个焦母希望攀附更高的权贵的借口罢了。

综上所述,刘兰芝之所以为焦母所不容,夫妻双双殉情,是当时社会封建顽固礼教下的牺牲品,这种由爱及恨,转移到婆媳之间的不容也是其性格特点造成的,畸形的恋子情结延续了上千年。“中国学者认为, 反相的伊迪帕斯情结( 即 母恋子情结” 或称“ 柔卡斯塔情结” ) 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婆母潜意识地要独占对儿子的爱, 是导致封建社会中“ 孔雀东南飞” 与“ 钗头凤”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徐小洁,方士祥 《试论刘兰芝被驱遣的深层原因》,《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2] 张世杰 《中刘兰芝被谴的原因浅谈》,《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 6 月

[3] (西汉)戴圣《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上一篇: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艺术欣赏 下一篇: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