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发展城郊型经济纪实

时间:2022-10-12 11:22:57

天津市西青区发展城郊型经济纪实

1998年以来,天津市西青区经济建设高潮迭起,好戏连台,亮点频闪:从1997年到2003年,全区GDP由50.18亿增加到123.3亿元,人均GDP达到了4680美元;财政收入由3.81亿元增到18.6亿元,增长了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60元增加到7288元,增长了3028元。全区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效益高于速度的质量效益型健康轨道。上交国家税收、区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天津市各区县前列。西青区在短短的五年间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关键是全区上下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先导,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努力构筑西青开放式经济新格局”的创新之路。根据这个思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从“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到“多业并举”

西青区地处天津市近郊,70多公里的外环线有三分之一穿区而过,所辖的9个街镇中有4个地处市区或城郊结合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按照市委“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农村工作方针,基本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全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西青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拼上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项目,建立了31家企业集团,奠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格局。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西青经济发展自身的不足开始显现出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偏重于乡镇工业的主导地位,到“八五”末,全区的一、二、三产业GDP的比重为12:68:20,城郊结合部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掘;乡镇工业布局混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产品单一,管理粗放,机制老化,亏损增加。这些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西青经济发展的“瓶颈”。“瓶颈”不打破,西青经济就很难攀上新的高峰。1998年以后西青区从城郊型经济定位出发,调整优化一产,改造重组二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刀阔斧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上,从耕地面积人均只有七分地的实际和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定位出发,不在粮食产量上争上下,而在经济效益上比高低。五年来,相继建成了8万亩淡水养殖、7万亩蔬菜生产、3万亩果品生产、10万亩蓖麻种植、3000亩花卉生产和珍禽养殖等六个基地;投资建设了小南河水产良种繁育、第六埠蔬菜种苗培育供应、大柳滩林果种苗培育供应、曹庄花卉集散、当城外向型蔬菜加工销售和王稳庄蓖麻加工炼油等七个中心。使西青区的农业生产开始形成了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的新格局。全区农业适应市场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在工业上,全区不断加大调整力度,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使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主导型、质量效益型转变。针对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果断关闭、淘汰一批劣质企业,让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集中。他们在抓好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医药、食品和轻纺五大支柱行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朝阳行业的发展壮大,使之逐步成为全区的高科技主导行业。对新上项目,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两个不上”: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个不上;污染环境的一个不上。不求总量最多,但求质量最高;不求数量最多,但求效益最好。五年中,全区陆续上马了汽车三元催化装置、人造大理石、生物有机肥、生物制品、红星冷食、蓖麻油、醒脑胶囊、汽车钙塑板、精细化工等一大批高科技产品和项目。改革和调整使西青的乡镇工业收缩了战线,重组了资源,形成了拳头。由于全区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虽然集体及控股企业由1998年的942家减少到465家,但总资产达到了103.66亿元,比1997年高出了17.96亿元;集体企业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达到了10238元,比1997年增加3203.5元。1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医药GMP认证。截止目前共获得天津市名牌产品15个,名牌数量居全市第一位。8个商标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大桥牌商标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在发展三产服务上,他们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瞄准城郊经济发展方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以房地产和市场业为龙头,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多门类的大服务业发展格局。五年来,全区房地产重点开发了华苑新城、溪秀苑、水上温泉花园、阳光公寓、世纪新苑等十几个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品位的新型商品房小区。建成了王顶堤装饰城、天津汽车城、杨柳青商贸街等十几个商厦和商贸区;在外环线的城乡结全部完善提高了家具、家电等10个专业市场,建成了日用品集散、副食品集散、国际汽车博览和配货4个大的物流中心,形成了王顶堤、王兰庄、杨柳青三大市场群和环城三产带,带动了仓储、交通运输、劳务、餐饮、金融、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西青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市政府定为“天津市民俗旅游区”。利用这一优势,西青区把旅游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启动对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杨柳青重点建设改造的同时,又先后修复了杨柳青石家大院、文昌阁、古运河景观、明清一条街、御河人家以及小南河霍元甲故居和陵园;修建了峰山药王庙、珍禽养殖基地、杨柳青高尔夫球场和亚洲最大的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的热带植物观光园等旅游休闲景点,开设了路上和水上观光游览专线,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到2003年,全区第三产业共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不足五分之一达到了40%以上。

二、个体私营经济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

1998年以前,西青区一直走的是一条集中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因此,长期以来,由于受“姓资”、“姓社”传统思维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一直是人们眼里的“丑小鸭”,甚至有的把它当成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抢资源、抢资金、争市场、争人才”的竞争对手,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是不限制、不支持、不鼓励的“三不”政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个体私营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西青要驶上快车道,必须打破单一集体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所有驱动经济的轮子都转起来。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个体私营经济真正做到放手发展不争论,放得开;放心发展不指责,放得下;放胆发展不限制,放得快。从“三不”到“三放”,西青区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西青区经济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坚持积极引导、放手发展、热情服务、规范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一手抓扶大扶强,着力培养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私营企业集团;另一手抓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在有条件的街镇,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小区,给他们创造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思想的放开和政策的放活,使长期受到捆绑的个体私营经济生机勃发。许多区内个体私营企业纷纷放下包袱,一大批区外个体私营企业也看好西青,纷至沓来。到2003年底,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已由1997年的8593家发展到16378家;从业人员由29485人增加到46583人,分别是1997年的1.9倍和1.57倍,已占全区劳动力的40%以上;全区个体私营经济所创造的增加值由1997年的10亿元增加到47.84亿元。目前,全区个体私营企业资产500万元的30家,千万元以上的17家,亿元以上的1家,涌现出了天成制药、同兴包装、陆隆钢结构、鑫成仪表、君旺塑料等一大批规模较大、颇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由“八五”末的不足10%,演变为三分天下有其一,它象一只“金凤”,在西青大地上展翅腾飞。

三、从一枝独秀到“众星捧月”,经济格局由重点开放到全方位开放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西青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高标准、高速度建成了西青经济开发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环境,使当初仅有2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成为了外商关注的热点。1995年,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发区成功地实现了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建立了起步区为1.8平方公里的微电子工业区,从而为西青开发区向以微电子为主导的高科技园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APCI公司、日本松下电子、武田制药、东洋油墨、阳光塑料、飞马缝纫机和韩国的罗姆电子、三和电机以及西班牙努德莱斯巴公司等一大批国际著名大公司纷纷落户西青。当时的西青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区县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开发区。

西青经济开发区在硬件建设上,在相继实现基础设施“六通一平”的基础上,打通了友谊路延长线,引进了陕气,实施了绿化和环保工程;在软件建设上,明确提出“项目至上、客商至尊”服务理念,强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服务意识,建立了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引进了韩国三星和美国UPS等几家物流公司,建起了保税仓,构筑了物流平台,成立了消防队和急救中心以及日本、欧美、韩国企业联谊会,努力为外商营造一流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如今的西青经济开发区已由当初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8平方公里,加上配套的生活服务区,总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西青人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栽下棵棵“梧桐树”,引来“金凤”筑巢忙。继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再次增资到14.75亿美元之后,以中介招商和载体招商为特色的欧洲工业园、日本工业园、香港工业园在西青开发区竞相亮相,吸引了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建厂。截止到2002年底,来开发区注册的企业达332家,吸引资金25.7亿美元。西青开发区成了全国吸引外资密度最大的开发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产业为龙头,以轻工、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为支柱,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高科技工业园区。

各街镇工业园区的开发已经全面启动、加紧建设,目前已有5个工业小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注册企业577家,累计吸引外资1.02亿美元,内资42亿元,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西青,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星捧月,交相辉映”,全方位、大开发、大开放的态势已经形成。

上一篇:从“信息灰箱”到“信息白箱” 下一篇:坐镇浦江,推进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