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乡语代际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时间:2022-10-12 09:55:41

浅析东乡语代际传承现状与保护措施

摘要: 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教育的普及,操用东乡语的人数减少、使用场合的稀少以及一部分人对语言危机的漠视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语言的逐渐萎缩,进而走向消亡之路。本文以东乡语为例,以东乡语代际传承为出发点,对其现状及流失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保护东乡语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希望能对保护东乡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所贡献。

Abstract: Minority language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modern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use of Dongxiang language reduces. Minority language gradually disappears. Taking Dongxiang language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Dongxiang language,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current status and loss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hoping to protect Dongxiang languag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关键词: 东乡语;流失原因;代际传承;保护措施

Key words: Dongxiang language;loss reasons;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97-0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每一种语言都有它存在的历史必要性和宝贵价值,不同民族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探索历史古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亡的今天,它的保护与传承是不容忽视的,而代际传承无疑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关键。本文以东乡语为例,在东乡族最集中的聚居区——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对东乡语的现状、流失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究。

1 东乡语发展现状

东乡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人口多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东乡语是东乡族内部使用的一种语言,也是我国仅存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大花园中的稀有瑰宝,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东乡语其自身特点,即有语言而无文字,以及受周边回族、汉族语言的影响,东乡语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了一定的挑战。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完全掌握东乡语并且每天都在使用者的人数占样本总人数的26.4%;完全掌握但却使用汉语交流的占8.3%;而剩余的比重则是仅限于听得懂基本用语和完全不会这两项,比例分别为44.5%和20.8%。

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忧东乡语的未来,同时相关学者也明确指出:不要在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时才认识到民族语言的重要价值,对民族语言的保护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1]因此,加强东乡语的代际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

2 流失原因

东乡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它的产生和濒临消亡与一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分不开。对东乡语由胜及衰渐趋消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历史剖析,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东乡语自身特点 东乡族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2]传承只能依靠口头传播。东乡语最初形成时主要运用于生活领域,因而词汇大多属于生活词汇,缺乏部分属于文化层次的词汇。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东乡语在准确、详尽地反映生活、概况新事物方面显得先天不足。因此,许多汉语新词汇就被东乡族人民所接受和使用,许多东乡族人民为了直接吸收汉语,干脆放弃了东乡语。

2.2 民族融合的自然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或外出求学,或族际通婚等,东乡族开始从封闭的民族聚居区走出来,与人口众多的回族、汉族进行沟通交流,并与这些民族居住在一起,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环境。而东乡族在与回族、汉族的频繁接触中,从交往的实际需要出发,汉语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实现互动与交流的统一工具。

2.3 东乡族自身的不重视 东乡语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本民族内部对于语言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觉醒,缺乏这种觉醒,东乡语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萎缩,其语言文化生态就会衰败。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东乡人恰恰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够,对母语文化的兴衰缺乏关心和热情。有一部分人自己不说东乡语,也不向下一代传播东乡语,甚至还羞于使用母语,出现语言自卑的现象。东乡族民众自己目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民族语言即将流失的危机感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2.4 学校教育的影响 接受学校教育的需要使大部分东乡人不得不疏远了自己的母语。汉语目前是东乡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接受外来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语言手段,尤其是东乡族的儿童,上小学后就开始接受汉语教学。他们不仅在学校里使用汉语,而且在家里也逐渐使用汉语,对其周围的人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积极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是加快东乡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入学教育也导致了东乡语的生存出现困境。

3 总结和建议

语言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3]因此在这种文化大潮流下,要保护和传承东乡语势在必行。

3.1 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东乡族人民群众的代表和领导,对东乡语的保护责无旁贷。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强制性,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3.1.1 加强宣传,转变少数民族语言无用论的错误思想 传统的文化保护都是被动的,许多都是到了濒临灭绝才开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而且只关注到了形式并未真正考虑民族语言持续传承、传承的根本动力等关键问题,结果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最终以文本、博物馆等标志性资源存在,缺乏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东乡语保护传承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群众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强烈认同感,改变东乡人心中“东乡语无用”的思想,通过开展民族活动月等活动促进东乡语乃至整个东乡族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可持续性。

3.1.2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传承人 除了加紧宣传,政府还可以投入资金,设立民族语言传承人,使其专门从事东乡族语言的传承发展等系统研究当中,从而实现东乡语的保护和传承。在本次调研中,有75%的东乡人表示政府专门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有必要,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受过教育的东乡族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些东乡人还表示,语言文化的代际传承需要被延续下去,否则这将成为东乡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极大损失。

3.2 家庭方面 作为孩子学习的第一站,东乡族家庭在东乡语传承方面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家长不仅要教授孩子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汉语言文化,而且为了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还应让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和学习东乡语。

但是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中仅有的四名具本科学历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学习部分基本的东乡族用语,但更多以学习汉语为主。而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家长中有40%的表示不愿让孩子学习东乡语,认为东乡语在未来社会中毫无用处,会让孩子以学习普通话为主。有位家长明确指出“除了在这个山沟沟里能用东乡话以外,走出东乡县谁还会在意你会不会说东乡语呀!”。这种东乡族语言无用的错误思想已深深扎根于部分家长的脑海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东乡语,并实现东乡语持续的代际传承,我们应该从家庭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家长从小给孩子教授东乡语,将孩子培养成在未来生活中可以双语通用的优秀人才。

3.3 学校方面:开设民族常识课 在本次被访问的学生中有54%的表示他们只听得懂基本的东乡语,但平时交流用汉语;而有25%学生完全不会东乡语。青少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东乡族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和基本文化常识是必需的,而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普及东乡族文化、发扬东乡族优良传统的有效途径。

在本次调研的被访者中,支持在学校开设民族常识课并认为切实可行的占样本总数的72.2%;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只占10.1%。因此,民族常识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并且也会受到同学家长的欢迎。民族常识课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每个民族的语言对本民族个体的思维、性格、情感的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东乡族语言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文化和厚重历史经验的薪火相传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彦每.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宏观视界与认知机制解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万明钢.汉、藏、东乡族9一12岁儿童汉语被动句理解水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1(04).

[3]罗姝芳.濒危语言:族群特征最后的载体[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01).

上一篇:基于对《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的实效应用研究 下一篇:平衡计分卡在酒店战略管理目标制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