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督导 推进高效课堂建构

时间:2022-10-12 09:50:41

【前言】优化教学督导 推进高效课堂建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观课、议课切入的视角问题 课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的纲――三维目标,学法方面的六字诀――主动、合作、探究,教法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执教的原则性要求,这是新课改初始阶段基础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三个观课、议课的视角。作为校本督导工作还要加一个视角,即教师职业基...

优化教学督导 推进高效课堂建构

为了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和省(区)设有督学,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层层设有教研机构。有序的、制度化的督导和研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就基层学校而言,有条件的学校也设置了分学科的教学督导人员(通称督导员),意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地深化课程改革。这是很好的措施。关键是如何优化这股力量,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设置督导员的初衷,为推进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正能量。

本文针对如何优化中学教学督导员工作和提高督导员素质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督导员观课、议课的“视角”与“视点”

观课、议课,作课堂分析和评议,是中学教学督导员的中心工作。优化这项工作,要弄清“视角”与“视点”两个基本操作问题的内涵及症结所在。“视角”是指从哪几个角度切入,“视点”是指现阶段实施新课程应特别关注的那些具体问题,特别是操作的误区、盲区所呈现出的具体问题。

1.观课、议课切入的视角问题

课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的纲――三维目标,学法方面的六字诀――主动、合作、探究,教法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执教的原则性要求,这是新课改初始阶段基础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三个观课、议课的视角。作为校本督导工作还要加一个视角,即教师职业基础能力状况,比如教学基本技能、学科素养、文化底蕴、教学艺术、人格魅力与亲和力等体现得怎么样。

从以下视角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少。

在新学法的落实方面,现在的普遍做法与国外引进的新理念的具体要求迥异,以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或小组内的互助学习,代替“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发现式)”学习。这种对既定内涵的偷换应怎样看待,是有待专家们去研讨的事。我们中学督导员在这方面倒是应该多关注“过程”二字。三维目标里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合作与探究也是在让学生亲历“过程”,“过程”是贯穿教学活动的一根主轴,不经历“过程”便不会有“知识与能力”,便不会掌握方法进而从“学会”到“会学”,便不会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益与陶冶。“学法”的落实必然依托于“过程”,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和利用好这个“过程”,便是督导员工作的核心所在。另外,教法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但教师不可以在过程中“放羊”,也不可以用各种方式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知识框架里“打转转”。

现在有人提出要“无限放大自学,去除教师主导,融合跨界思维,打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的界限,让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说这些话的人立言要慎重,督导员跟进也要慎重。比如,“无限放大自学”,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少,文化积淀也不多,在这样的基础上怎么更多地自行实现新智、新能的建构?适当地自学并逐步加多一点自学活动是可以的,怎么去“无限放大自学”?

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授课者应该注意学生触及到的是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还是在“伪命题”上和远离中心的话题上耗费时间。如果不认真过问和给予有效引导,听之任之,学生的探究研讨就会呈现出形式化、低效化倾向。强调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次又一次地亲历“过程”,是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操作能力打基础,仅仅依靠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和缺乏及时有效引领与点拨的小组讨论,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在这方面,教学督导员要看准问题,与同仁们切磋共进,在推进课改建构高效课堂过程中练就过硬本领。

建构高效课堂,还必须重视教师职业基础能力,即教学基本功、学科素养、文化底蕴、教学艺术、人格魅力与亲和力等。这些方面,普遍存在不少缺陷,如教师用字、教学语言、学科渗透及文化修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督导员要心中有数,观课、议课中要与教师同伴们共同反思,互相提醒,加紧修炼,共谋提高。

2.当前观课、议课的几个“视点”

不同的改革发展阶段,课堂教学会存在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不同的主要问题。在特定的阶段里,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观课、议课时应该特别关注的视点。

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多少问题。重难点内容,学生自学、小组学习都搞不清楚的内容,该讲多少就必须讲多少,以学生习得为准。总体上要严格落实让学生有动脑、动手,亲历过程的足够空间,但不分学科、不分每节课内容的实际,一律规定教师的“讲”不许超过10分钟或15分钟是错误的。讲多讲少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积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督导员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准这些问题,与授课者共同反思和切磋后达成共识,共谋进步。

对“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的要求是否剑走偏锋。有人仍一丝不苟地“教”教材;有人随意增删教材文本内容,以此来体现“活用”教材。殊不知教材文本是专家团队严格按新课标编写的,用教材应该尊重教材,课标和教材试用一段时间后都会作必要的修订,使用时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倡作一些灵活的处理是必要的,但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后作出必要的调整,不可以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否定。

多媒体是否被用来作为满堂灌和挽救“闷课”的工具。教学不许满堂灌,有些教师就把讲课具体内容用字幕打出来,密密麻麻布满整个视频,因为内容多,学生和观课者还来不及读完,授课教师马上又切换,一次又一次,弄成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造成低效课堂和多方面的浪费。

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问题。这里面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1)认识偏执,认为模式束缚思想,一概予以否定;(2)建构的模式与实践模式的要求不当,违背教与学的认知规律;(3)在利用模式的过程中授课者组织、引领不力,模式所含核心元素不能体现,各环节的实践不出效益。

教学督导能做的事主要是与授课者共商学生小组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培养和激励,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自觉地处于思维参与状态,要具体帮助和激励学生小组这个学习共同体内的优等生多发挥作用。

教学督导员的培养

教学督导员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只有他们自身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适应单位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他们在促进教师团队综合素质提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深化课改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履行责任的质量,所以,教学督导员的培养提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1.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团队

教学督导团队这个教师队伍中的“特种兵”团队能量的发挥具有多重性,他们要优质地完成自身的教书育人任务,要在广大教师中起引领、推动作用,要为学校建构优势学科起骨干作用,因自身任务的驱使要努力使自己在学习和教学科研方面走在一般教师的前面,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地主动和有目的地与教师们沟通、互动。校领导要重视为他们的工作搭建平台,清除障碍,理顺机制,要教给工作方法,为他们坚定工作信心。

教学督导员自身的提高增添着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学校要为他们营造创新发展的空间,督导团队应有工作上定期反思、小结、内部交流的制度,应及时鼓励表彰,为他们不断增添动力,外出参观学习的活动应优先安排。

2.校领导要致力于唤醒、强化教学督导员的自觉自信,精心培育这支队伍

教学科研问题,督导员首当其冲,没有教学科研便没有优质教学,当然也谈不上优质地完成督导任务。可是一般都认为教学科研犹如“高难动作”,自己没能力、没信心去做。其实教学科研就是把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与体会等内容的同类项分别汇集起来,作出分析、归纳,给予升华,形成自己的见解,是在教学第一线发现问题,经充分实践和必要的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认知,最后带着一些理论依据把这个原创的认知表述出来,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中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并不要求有什么理论系统的建树和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的反复辩难。其实,做教学科研,教学督导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督导员经常带着任务观察、研究同事们的课堂操作情况,因而具有大量生动的课例和典型的细节素材,并且经常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这些鲜活的题目和生动典型的素材等,是教育专家们想要获得而又难以获得的。学校常年为教师搭建理论学习与互动的平台,学科组和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又是教师生活常态。优化教学督导,推进高效课堂建构,是教学督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我读懂了那份温情 下一篇:关注他人,芬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