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话测试看普通话口语的培训

时间:2022-10-12 09:29:04

从普通话测试看普通话口语的培训

岁月无痕,文字有声。从春秋时的“雅言”到汉代的“凡语”,从明清的“官话”到现代的“普通话”,当民族共同语走上一条规范化的道路时,为衡量共同语普及进程和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口语测试形式――普通话测试(PSC:PUTONGHUASHUIPINGCESHI)应运而生了,当准确、舒畅、优美的口语表达成为社会交际文明的标志时,普通话的培训也是势在必行。测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以口才为评定标准,而是以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为测查准绳,这就要求培训时加大对应试人的口语培训力度,从单音节字词的声韵调到双音节词语的轻声和儿化到短文阅读的语流音变再到无文字凭借下命题说话的语音语法规范度,全方位地要求应试人培训时不能再奉行“沉默是金”,也不能再沿袭初高中时的“哑巴汉语”的学习模式,因为测试的成绩是“说”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所以,培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

一、鼓励“清晰”地说

普通话的口语测试,首要就是要求读音的准确和标准,这是衡量成绩的一个重要的标杆,那么,这就要求培训教师鼓励学生发音要发得清晰,而不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地发音。在教师将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声调的调值等问题讲解透彻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即使说得慢些,也要尽可能地说得清晰、准确,尤其是一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或者是来自方言区的学生。由于他们受本族语或其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会干扰他们对普通话中声韵调的运用,如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难点是在声调和语流音变上。由于蒙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是没有声调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固定重音,重音固定在每个词的词首,发音时,每个词的开头音素读得特别的响亮,后面的音素顺势减弱,甚至脱落,语音的走势类似汉语的去声,只不过时值要稍长一些,所以每个蒙古族学生在读汉字时,尤其是在句子末尾时都读得类似去声。这也就造成了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对四声调值的茫然和不敏感,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培训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形成一个哪怕读得慢些,也要尽可能地读准汉语的调值――阴平55调,阳平35调,上声214调,去声51调的习惯,不仅是当单念每个音节时,汉字的时值要念得精准、到位,连读成词成句时更要注意语流音变的问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声调和语流音变掌握得好与坏是衡量普通话说得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学生要掌握好发音的技巧和发音准则,尤其是对一些自己发音上有纠结点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地突破自己的发音上的障碍,清晰地说出每一个汉字,才能更好地把握连词成句时的语流音变问题。教师要对他们发音上的进步不断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从不标准到标准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尤其是当学生大部分发音是介于不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游离状态时,而学生也自我感觉发音的水平踌躇不前、原地踏步的时候,更要不断地纠正他们的发音的错误和缺陷,再接再厉地加强正确声韵调的训练,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持之以恒地增加正确的大量练习,才会达到语音面貌质的飞跃。

二、鼓励“模仿”地说

虽然高尔基曾说过“学习并不就是模仿”,但是模仿却是我们求知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尤其是在语言习得方面,任何人对标准的语音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在脑海里留下美好的记忆表象,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正是因为人有这样的本能,所以模仿才会是学好普通话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培训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他们才会在领悟后发出正确的语音。但模仿式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如在课堂上,培训教师要多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法来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很好地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前者需要教师自身的准确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来模仿,后者需要学生正确模仿,当然学生在照葫芦画瓢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虽然示范模仿教学法的导向不同(前者是教师导向学生,后者是学生导向教师),但却会给学生带来效果很好的听觉上的语感刺激和语感烙印,这就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过程,如果能相得益彰的话,会取得很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此外,培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正规发音的录音和视频文件,模仿正确的发音,这对于学生语音面貌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像选用一些声像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如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秀的教学口语录音带,让学生认真聆听模仿,以便学生借鉴,领悟其中朗读者的发音技巧;或者是鼓励学生收听电视新闻的播报,学习播音员的发音、语言表达、说话的技巧等。但我们是为了提高而模仿,而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因此也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自检”和“他检”能力,才不至于让模仿走入误区,也是继模仿之后的一种自我提升的检验,让学生在模仿中有自我突破,这种“自检”和“他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可以利用录音器把自己训练的读音录下来,而后一边听,一边根据模仿习得来的标准语音找出自己发音错误或缺陷的症结点,再有针对性地去改正。此外,还可以以“互助点评”的方式进行“他检”。让学生彼此之间互听对方的发音,找出“自检”不出来的缺陷,当然这种情况最好是在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间进行,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语音误区雷同而纠察不出来。所以说,鼓励学生“模仿”地说,模仿之后要通过“自检”或“他检”来检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发音的能力。

三、鼓励“大胆”地说

在培训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两极的现象,语音面貌好的学生总是会很踊跃地参与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如积极地领读汉字,积极地朗读课文,主动率先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命题说话训练,甚至积极地与教师沟通探讨自己发音上的优缺点;而语音面貌不好的学生(排除进行与教学无关活动的非学习状态的学生)由于害怕由于自己的方音、普通话的不熟练、沟通交流能力差等原因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讥讽和嘲笑而在教学互动环节表现得很被动,甚至一节课都不开口说一个字,三缄其口,以低头或沉默应对。虽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同学“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积极发言而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爱出风头”或“爱显示自己”,但是大部分沉默的学生仍然是担心自己的表现有误而失了面子,伤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变为课堂上的“思维沉默”。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承认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包括行为沉默、情感沉默、思维沉默等)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破沉默,构建有效的课堂参与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地勇敢地开口,从而获得课堂体验。

首先,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条件。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当周围同学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动甚至调动沉默以对的学生。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互动参与的重要性,要培养他们开口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能”,必要的时候要采用“强制提问”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自信,为他们打开固步自封的枷锁;再次,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不管参与程度和效果如何,对于沉默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点滴的进步,对同学(特别是对那些害羞的、语言能力较弱的人)的不自信持宽容和鼓励的态度,从而让这些同学有信心“展示自我”。此外,教师还要对一些个别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并鼓励他们“开口”。如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与学习层次,采取不同的提问与激励方法: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敢地争取课堂体验,增加其自我成就感;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考虑语速、问题的难易度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还是达到让沉默的学生开口“说”的目的。

四、鼓励“随时”地说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除却教师的讲解时间,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并不多,而且教师还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体验中,所以,每个学生自我锻炼的时间并不长,这就需要学生在课间及课后的时间随时随地地练习。普通话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交际的工具,只要进行思维,只要与人交流,那么就要开口说普通话。可是,在有少数民族学生及方言区学生的授课班级,经常会出现课上大家卖力地学习普通话,纠正自己的发音缺陷,但是,课间铃声一响,学生身心都得到了解放,角色也立刻转换,与同学间的交流立刻变为了自己的母语或方言,课后呢,由于身处民族院校的校园或者是喜欢跟和自己来自同一方言区的同学来往,他们都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言或方言,很少去使用“蹩脚”的普通话,这样,在课堂上好不容易摆脱了方言的干扰而形成了准确的语感,由于得不到持续的强化而很快会出现语音“回潮”的现象。这样如此反复的此消彼长,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同时也是造成很多同学普通话口语水平踟蹰不前的直接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老师要引导他们平日里随时随地地说普通话,可以采取同学们彼此互相监督的策略,当有人无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母语或方言时,或者普通话说得有错误或缺陷,其他同学要及时提醒和纠正,这样在潜移默化地营造了人人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之后,就为大家的语言练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和展示自己普通话水平的机会,多开展一些如普通话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赛等活动,让他们自己担任评委,这样既提升了他们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纠正语音错误和缺陷的“反侦察”能力。这样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提高。

五、鼓励“开心”地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能以另一种感悟去体会学习普通话带来的益处的时候,那么即使是学海无涯,也会以“乐”作舟。当这种普通话练习的“苦”差事勉强成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交流习惯的时候,那么这种习惯也就成为一种脱口而出的自然而然,正所谓“久住坡,不嫌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当教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反复练习趣味化,学生就会在教师营造的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学说普通话,而不是将课堂当做一种负担,当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地积极踊跃地学说普通话时,他们口语水平的提升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成就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保证。为此,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做摸底考试,测试形式比照于普通话测试的流程,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一次的考试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普通话的训练中,当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学好普通话也就不是难事了,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

普通话口语培训的得失决定着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高低,而口语培训是一个实践性的互动活动,教师的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口“说”普通话的主动性,当化被动性为主动的时候,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而后将学生这种激情很好地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训练,才会“说”出好的成绩。

本文为国家民委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适应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实际的普通话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096)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大鹏,张燮.教育心理学新系[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2.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马丽.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J].现代语文(语言教学研究),2009,(08).

上一篇:对母语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下一篇:桦甸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