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普通话”

时间:2022-09-06 10:22:30

漫话“普通话”

普通话就是普遍通用的共同语。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很难脱离本土的环境,方言的隔阂尚未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往来日益频繁,方言便成为人们交际的严重障碍,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全民族、全国通用的共同语,即规范化的语言,推广全国,以利交际。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就是一种共同语,大教育家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方言的隔阂可想而知。孔子用什么语言进行教学呢?据《辞海・雅言》载:“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这就是说,雅言是我国古代的通用语,相当于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孔夫子在山东时就是靠雅言来讲学的。

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的。约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周朝的国都丰镐(陕西省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就成了全国的雅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最早的通用语是以陕西地方语言,特别是西安一带的语言为雅言的标准音及基础方言,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

西汉扬雄的名著《方言》,记录了2000年前汉朝方言纷呈的状况,但当时,还有一种“通语”,作为人们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共同语,直到宋代还在使用。苏轼贬居海南时,曾同友人一起设馆教书,以通语执教。唐宋以后。把这种在官场和知识分子中通用的话叫“官话”。元代以后,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语言很快就成为全国通用的“雅言”。不过,“雅言”也好,“通语”也好,都是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与大众无缘。这种限于某一阶层人使用的语言,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说,依然是“方言”,远非“国语”,亦非“民族共同语”。

据元代的文献记载,元朝已是“四海同音,上自晋绅讲论治道,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可见当时“中原音”已成为政府理政、处理民事等的工作语言,即所谓“官话”。但如果“官话?只在大小官员之中“话”,百姓一窍不通,仍难“话”开。还需在民众中推广。据考证,当时元朝政府已有学校要教“天下通语”――中原音的规定。即使蒙族儿童在学校也必须讲中原音,否则就要打板子,说一回蒙语打一板,说两回打两板,依此递增。

到了明朝,“官话”的推广已有官定的语音标准――政府敕令编纂的《洪武正韵》(此韵书以北京音作语音规范),规定人们作文、说话必须合乎《洪武正韵》。

清朝的推广“官话”就更严格了。当时已有“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的规定。“不准送试”,那么升级、提干、调薪皆成泡影。官员办公时不说“官话”,就要被免除职务。看来。清王朝推广“官话”,是颇得要领的。

“普通话”一名,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普通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就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1911年辛亥革命后,“统一国音”逐步走上科学的轨道。1913年召开的“读音统一会”议定汉字的国语定音,制订了汉语的“注音字母”。但“读音统一会”对汉语读音标准是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的。那时,一个省有一个投票权,某个汉字读什么音,以得票多寡来定。结果整个读音方案南腔北调,五音杂陈,成了一种“蓝青官话”,蓝青者,亦蓝且青,即糊里糊涂也。

通过实践。人们才认识到,标准音不是可以随意创造的,必须以一种比较通行的方言作基础来确定。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股潮流:一是上面提到的明清以来,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影响日益扩大,并最终确立了在口语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宋元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通过一批文学巨匠如罗贯中、关汉卿,曹雪芹等的创作,逐步确立了北方话在书面语言中的地位。1926年召开的“统一国语大会”明确提出了“北京的方言就是标准的方言,就是中华民国的公共语言,就是用来统一全国的标准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空前统一,为语言的统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55年,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决定将汉民族的共同语称作“普通话”。并给普通话议定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第19条写上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款,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推广普通话的共识。当然,提倡普及普通话,将普通话作为举国通用语,绝非消灭方言(更不是要消灭少数民族的语言)。但是,作为现代人,只会方言尚能和各方人士进行无障碍地交流,还必须掌握一种全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才能“左右逢源”。我们不是常说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吗?这个文化素质中就包括要会说规范的普通话,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不会讲标准话的人不能参加各级竞选、参加国会开会的,南腔北调是不允许的,必须说标准语。在法庭上,法官不讲标准语,犯人有权以听不懂法官的话为由,不回答法官的提问,等等。可见,标准语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了。

当今,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语言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而且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际工具。这对全社会语言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要求语言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才能使语言所载负的信息为全社会接受。

上一篇:中学语文中古地理名词解说 下一篇:曹禺:沿着书阶登上话剧之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