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实践

时间:2022-10-12 09:05:46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实践

师生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选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一、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因此,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敞开、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片段,学生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后,教师提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时,学生出现了争执,老师充满希望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道理。在学生各自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没有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径直走到一个学生的身边说:“老师想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并不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的单调!”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争辩更加激烈。在结论渐渐明显时,老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你认为你的观点怎么样?”当学生说圆的大小不一定样时,老师恳切的说:“你的退让,让我们更加接近了真理。”以上的对话是和谐的,场面是激烈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平等的对话,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不断延伸的轨迹。

其实,只要我们能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少一些权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赏,就能让我们打造新的课堂。

二、创建自主探究的时空是有效互动的沃土

只有植根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这一沃土上,互相互动才可能根深叶茂。而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作多种假设与猜测。教师把关键性的大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抛开手脚尽情地探索,使互动有了空间和迫切的需求。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我们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谁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侧面积?”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画,有的学生在量,有的学生在计算,有的学生在和同桌商量……这样的互动就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并且提问:“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沿哪条线剪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这样的导入,教师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只要执行老师的命令,就能轻而易举得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机会也不需要自己思考,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我的体会是:变一问一答式的“小步走”为呈现主问题式的“大步走”,问题过细、过窄就缺乏思考价值,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力求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即使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必要先让他们“跳一跳”,当他们实在无法摘到“果子”时,教师再设法帮助他们搭“脚手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三、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

合作交流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一位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形量筒三组,足够的沙子和水。然后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分组探究吧。”几分钟后,有的小组就高兴地喊出来:“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这些小组的学生便开始做其他事,并没有对另两组材料进行探究。有的小组因分工不明确,活动效率不高,最后只好草草结束任务。

上述案例,由于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致使活动浅尝辄止,没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当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组内要有具体的分工;(2)小组活动前应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3)要让学生思考,在小组内准备发表怎样的想法或观点,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4)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

四、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价值引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66-3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了七八种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真棒!”“还有其它做法吗?”加以引导。整个交流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只理解其中的一种方法,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种方法之间还有相对合理、简洁的区别,形式化的开放和放开只能带来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实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即适时介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我的体会是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应适时介入:(1)当学生束手无策时应给予启发、引导。(2)当学生各执己见、争议不下时应给予正确的疏导。(3)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时应给予讲解,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信心……当然,教师还要把握介入的程度,既不能无所事事,也不能越俎代庖。

总之,教学互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成效和最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的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曾令格,高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2005.6

[2] 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2010.6

[3] 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2013.1

上一篇: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下一篇:开发课本资源 激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