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12 08:59:13

例谈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案例一:撕本子。

上节课是美术课,王晓红同学(化名)完成了老师安排的绘画作业之后,余兴未尽,就想趁课间十分钟,再画一幅自己的“拿手作品”――苗族女娃娃。画着画着,不知不觉中已开始上下一节课了,这是班主任李老师的品德与社会课,王晓红可不敢马虎,她赶忙拿出课本压在尚未完成的画上,心里盘算着:就差那么一点儿了,只要趁老师一个不注意,再画一分钟就可大功告成了。那可是一幅十分漂亮的画呀!简直可以拿去向爸妈和小伙伴们炫耀了。就这样想着、瞅着、盼望着,老师讲的什么课,只听得模模糊糊,如同做梦一般,飘飘然。七八分钟过后,老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机会终于来了,王晓红一只手压在课本上,埋着头装着认真朗读的样子,另一只手则悄悄地拿起画笔,赶紧作画。可是,最终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李老师很生气,大声斥责她,“在本班主任老师的课上都敢这样放肆,碰到别的任课老师的课时那还了得。”说着就将王晓红那画有漂亮的画的美术本一把抓过去,撕成几片,揉成一团,随手就扔出了窗外。王晓红同学伤心极了,哭又不敢,心里恨透了老师。就这样呆呆地坐着,胡乱地想着,以后班主任是怎么上的课,怎么下的课,她一概木然。直到同学们说放学了,该回家了,她才匆匆忙忙地收拾起书包,跟着同学们走了。从此以后,王晓红和李老师不再说话,学习也很被动。学生在品德课上画画固然不对,可是班主任简单粗暴地撕掉学生本子,将学生的心血毁于一瞬之间,并将碎片随意地抛撒于窗外污染校园环境,其行为将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人们都说班主任是学生身边最鲜活的榜样,如此榜样,只能是将学生教坏了。我们的班主任仅凭一时之间的冲动,也许就毁掉了中国画坛上未来的一位“齐白石”。

案例二:打乒乓球。

“铃……”徐智进(化名)和几位同学飞快地挤了一下眼睛,还未等老师下课的口令宣布完毕,便已各执乒乓球拍冲出了教室。乒乓球台前的几分钟厮杀可谓激烈:为了一个球的输赢,互相争执,各不相让,不文明的语言便随口而出。而手是绝对不会停的,边打球,边说着粗话脏话,叽叽喳喳,无视旁人的存在。虽是有口无心,看着听着的人心里总不是个滋味。而这时,即使是班主任在场,也是不管的,因为课外时间老师是休息,学生是绝对自由的。预备铃响了,小球迷们仍不肯收手。看见老师要进教室了,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口里还在叨念着打球的事儿。老师上课了,这几位心里还在谋划着、思量着,巴望着早点儿下课,再去拼个“你死我活”。越是这样想着,心里越是静不下来,老师讲的什么课,只听得一塌糊涂。作业随意书写(因为忙赶时间,越快越好),勿论对错,更谈不上认真、规范、美观。长此以往,成绩直线下跌。试问: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在课堂上进行吗?其他的老师对学生就不能齐抓共管了吗?面对学生的诸多坏习惯,班主任和老师们居然能坐视不管,袖手旁观,而非要等到上课时才去作理论,这岂不怪哉?

上述两个案例,集中反映了学生养成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揭示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上所产生的偏差,暴露了一些老师在工作中的失误与松懈。对此,如果我们大家再不加以重视,将会如蔡桓公之疾“不治将恐深”。为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要不断地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教育之新理念、新方法、新技巧存储于脑际。面对学生、面对着自己的接班人,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是要规范班主任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要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所以老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上一篇:浅析小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