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指导应走“文”“道”结合之路

时间:2022-10-12 08:35:12

中学作文指导应走“文”“道”结合之路

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入“文”中去触摸。

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入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一、以“文”悟“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以‘文’悟‘道’”就是要我们广大师生成为作文的内行。不仅要从感性层面“知其然”――这篇作文写得好、写得妙、写得出彩、写得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要从理性层面“知其所以然”――这篇好的原因、妙的道道、出彩的方法、让人拍案叫绝的机理。如果不能从“文”中感悟出“道”,我们阅读一篇出彩的作文之后,就只会有三分钟的激动,而不会有内化后的行动;只有从“文”中感悟出了“道”,我们才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把感觉结晶为经验,把经验内化为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妨将“文”延伸向大语文的星空,它可以是一篇课文、作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生活等。“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只要我们广大同学炼就了一双“作文眼”,激活了一颗“作文心”,则目之所及,无处不蕴为文之“道”,心之所动,条条皆为入“道”之径。至于此,我们广大同学就进入了“生活处处有作文”的境界,作文就真正被我们指导活了。

当年,梁实秋从一钵家常的排骨萝卜汤就悟出了一条为文之“道”。一次,梁实秋在熟人家喝到一道热、浓、香、稠的排骨萝卜汤,赞不绝口,并立即探询做汤秘诀,女主人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就是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他将信将疑,回家后亲手一试,结果大获成功。由此,他悟出了一条为文之“道”:

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之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二、融“道”入“文”。

就“道”论“道”,“道”就是一个概念,一个没有体温、没有气息、没有汁水的冷冰冰、干瘪瘪的概念。只有融“道”入“文”,才能让“道”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出。“道”具有了真切的触感,指导时才能见其功用,感其效果,品其精妙,才能入骨、入心、入脑。探寻出为文之“道”,要靠教师的功力;而要把为文之“道”内化到学生的心头、脑海和骨子里,则要靠教师的智慧。就“道”论“道”,是一种深入深出的教学方法,它更适合大学生;融“道”入“文”,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它更适合中学生。广大教师只有在探寻为文之“道”上练就实功,在作文指导时才能“深”得进去;只有在内化为文之“道”上用足智慧,在作文指导时才能“浅”得出来。我们广大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如果感到讲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我们功力还不够;如果感到讲得费劲,往往是因为我们智慧还不足。世界上最高深的自然科学理论莫过于“相对论”了,但爱因斯坦只用了一分钟就把一个门外汉讲懂了:“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爱因斯坦不仅能“深入”,而且更能“浅出”。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一条为文之“道”,到底应该如何将它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呢?钱穆先生在融“道”入“文”时非常机智,他将一个学生一则《今天的午饭》的日记写在了黑板上:

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

通过这则日记,钱穆先生告诉学生,作文要有曲折,有回味的余地,就像这则日记的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钱穆先生融“道”入“文”之法,化深奥之理为可感之文、可触之事,真乃深入浅出,大俗大雅。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文”“道”结合这条作文指导之路上,我们广大教师不仅应是一个“传‘道’士”,而且更应是一个引路人,应时刻提醒自己“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叶圣陶语)。我们坚信:莘莘学子能把以“文”悟“道”、融“道”入“文”修炼为一种习惯、内化为一种品质之日,就是作文真正登堂入室之时。

[直播现场]

一、阅读下面一篇习作,探究文后的问题。

生存状态

江苏省阜宁中学 丁 昊

在西安交大考完自主招生的试,天色已经不早,便和朋友父子去找小吃。

拐过肯德基,绕过麦当劳,我们仨进了一条破旧的巷子。那巷子可真够乱的!路边随意堆放着烧过的煤球,家家户户都用着早已过时的白炽灯,还有碟片屋、小吃摊、水果摊……横七竖八。

“这么脏的地方食物肯定不卫生!”朋友冒出一句。“算啦,将就着吃吧!”他老爸摇头一笑。说着,我们仨找了一间屋子坐了下来。“吃面不?”“不吃!”朋友甩过话去。我知道,他是嫌这地方脏!“老板,点菜!”“好嘞,吃什么?”老板娘迎了出来,笑盈盈地先给我们倒了一碗面汤,“先喝口汤,暖暖身子!”我上下打量着她:绯红的面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肌肤雪白,可身上的羽绒服不仅过时已久,而且似乎也已穿了很久,领口被油磨得发亮。再细看那双手,又红又肿,一边熟练地倒着汤,一边一遍遍地擦着桌子。“你们先等着,面一会儿就上!”她轻声细语地,又去收拾另一张桌子了。

昏黄的厨房里,不时传来流水声,再细看那墙壁,沾满了油污,还拉着一圈圈的电线。

“面来哩!”老板笑呵呵地从厨房里走出来。他个头不高,略显清瘦,一身已洗得褪色的工作服,上面粘着斑斑面粉。我一看那面,分量足,便狼吞虎咽起来。洁白的盘子,白净的面条,火红的番茄,淡淡的清香,可以看出这是一户很讲究的人家,所以来往的客人很多。

“爸爸,妈妈叫你吃饭!”突地从厨房里跑出一个小男孩,手里抓着我们小时候都不玩的泥块。天真的笑容那么纯净。“好嘞,走!”老板说着抱起他的儿子走到临近厨房的桌子坐下。里间出来了老板娘,“行了行了,快吃吧!别把宝贝摔下来!”说着将一碗面放了下来,还有一盘捞得只剩下汤的鱼。儿子可真懂事:“来,爸,我喂你,但你要给我讲故事!”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筷子夹了一个面团子送到他爸嘴里。老板娘却手叉着腰站在一旁幸福地微笑。“从前啊,有一个……”朋友愤愤道:“不务正业,这么穷,还不抓紧时间挣钱,真是穷快活!”我终于没能忍住:“你太无知!”

这样的家庭注定是清贫的,但幸福却时常喜欢来敲门!

这篇作文叙写了哪两个层面的生存状态?它们之间在文脉上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启迪我们一条什么为文之“道”?

答:

二、“作文‘接地气’才更有生气”是一条重要的为文之“道”,请你从所阅读过的作品中搜寻出一篇“接地气”的作品,并感受和触摸其“地气”和“生气”。

答:

[参考答案]

一、①物质层面(“四苦”――衣、食、住、劳)和精神层面(“三乐”――苦中之乐、敬业之乐、天伦之乐) ②以物质之清贫反衬精神之丰赡。 ③文章的立意要向深处开掘。

二、①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②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面向华中HNC―22T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 下一篇:浅谈散文“文眼”的设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