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文眼”的设置艺术

时间:2022-09-01 07:59:57

浅谈散文“文眼”的设置艺术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文眼,是散文艺术意境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概括和集中反映自己思想感情及所描写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焦点,也是艺术意境的脉络。文眼好比人的眼睛,眼睛能传出人物的神情来,文眼能传出一篇散文的精神来。

优秀的散文,不仅要创造出新鲜、深邃的艺术意境。而且要善于安设文眼。古今大量散文创作现象证明,其“文眼”的巧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一、“文眼”的设置必须为揭示主题或开拓意境服务

“文眼”既是一篇散文主题的凝聚点,又是点睛之笔。古今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大都注意通过“文眼”安设,集中地、有效地揭示主题。例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秦牧《花城》)等等,都是对揭示主题有直接作用的“文眼”。它的设立,使作品的“神光”豁现,主题焕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开头一段写病梅,写梅之所以病,在于鬻梅者投文人画士之所好,而对它任加摧残,然后归结于“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两句上。这两句,表现了无限同情之意。而指出“病梅”,又在为下文的“疗梅”蓄势。最后点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慨叹句。后一句,就是全文的“文眼”,它揭示了文旨,表现了辟馆疗梅的苦心。有人认为,这个结尾,就如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样得力地点示主题。

另外,有的散文是以意境的开拓为佳的。“文眼”的艺术安设,也能有效地为开拓意境服务。比如杨朔的《香山红叶》,结尾在写到“有人觉得没有看到一片好红叶,而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在心里去”之后,有这样的语句:“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这也是“文眼”。作家把握与探索到了“越是老秋,越红得可爱”这一生活常识和带有哲理性的语言,作为景与情、物与人相融合而开拓出意境的支撑点,使作品的声韵突出,耐人寻味。

二、“文眼”构成结构的焦点,起牵动、制约结构的作用

散文感染读者的方面是很多的,或即景生情、以物言志,或缘事议理,或移情寓意于物,等等。但无论哪方面,都宜于抓住“文眼”以驾驭或理清结构。《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很好地制约了结构。下文写“我”走到煤屑路上,孤身独影、荷塘景色、淡月朦胧等等,都充满了“静”的氛围,进而衬托了“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又以蝉鸣、蛙鼓的“闹”声,烘托月夜荷塘的“静”,等等。最后,以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进而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这样,“文眼”贯穿全篇,支配结构,使意脉明晰,文路井然。可见,散文有了“文眼”,多幅画面的安排、多样材料的剪接、丰富的内心情怀,就能够按点定位、各置其所,从而构成具有严密内在联系的篇章,以达到似“散”却“聚”的境界。

三、“文眼”作为抒情的饱和点,用以组织抒情的波澜

散文的抒情,往往要有所依附,也要有自己的“喷发处”。这主要是集中在“文眼”上。曹靖华的“望断南来雁”,是以“望”鲁迅的来信作为“文眼”的。作者先写热切地盼望他的来信,“晚班邮件快来了,上海的信该来了”。但敲门来报的却是“鲁迅先生去世了!”这惊人的消息,使“我”悲痛万分。接着就写在课堂上自己向学生们讲鲁迅的生平事迹、斗争精神,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然后,才写到接到他生前寄来的最后一封信。然而,毕竟是书信虽至,人却离世。作者因收信而喜、人去又悲的感情,几度起落,“信”就成了感情喷泻的“泉口”。喜、忧、爱、憎的感情,都饱和地凝聚于一封信上。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散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置的“眼”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散文贵有“文眼”,有“眼”则活,活则“飞”。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中学)

上一篇:中学作文指导应走“文”“道”结合之路 下一篇:怎样写议论文体裁的英语看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