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感官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12 07:52:46

实施多感官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培智学校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他们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在正常的7―15岁的儿童来说,几加几,几减几,再容易不过了,但对于他们却……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

如何把数学的种子撒播到特殊学生心中呢?孩子的数学知识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棍棒”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聋生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聋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引起聋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聋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出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补偿了聋生缺陷,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低年级的图形认识课,并不要求聋生对“角”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要让聋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聋生已知的图形(五角星、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长方体)中引出课题“角”,从聋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时钟的指针、剪刀的刀刃所形成的角中,给聋生一个角的基本图形的表象认识。再通过课件演示,让聋生自己观察和总结出角的组成,并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可以加深聋生对角的组成的记忆。在演示角的组成的过程中,让角的两边从角的顶点出发,把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展示给聋生,为聋生在高年级进一步研究角做准备。

二、用游戏愉悦情感,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7、8岁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聋生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三、创造真实的数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聋童因为语言发展的滞后与经验的不足往往达不到数学教材内容抽象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抽象过程的细节,了解其内容,掌握其方法,理解其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我在开始教“多”、“少”、“同样多”几个概念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预先准备给每个学生一套精美的学具,但故意留下几套放在办公室。上课时,我问谁愿意出来把学具分给同学。此时有许多学生举手,我表扬这些同学后,指定一名出来分派。最后没有分到学具的同学很沮丧。我问:为什么这样?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很自然地得出“因为同学多,学具少,所以不够分”的答案。这样“多”、“少”的概念就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中。我接着问:同学多,学具少,不够分,怎么办?学生说:再拿些学具来。我叫另一名学生到办公室把留下的学具统统拿来,再分给没有拿到学具的学生。此时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了学具。人人都很高兴。我问:为什么人人都能分到学具?引出“因为同学和学具同样多,所以人人都分到学具”的答案,经过以上情境,再教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学校即将举办“冬季运动会”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一课,学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当我提出在运动会上可能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运动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几点钟开始?有几天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参加比赛?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每个比赛项目有几人获奖……

数学虽然是在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抽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特殊学校的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就一定能教好他们。特殊儿童虽特殊,如果我们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用“非常心”,实施非常手段;并在生活适应与人格发展上,力求平常心和平常手段,因材施教,每个特殊儿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这样轻轻悄悄地打开了这些特殊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习作的评改和交流 下一篇:小学数学意义理解有效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