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时间:2022-10-12 07:35:0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索皮层动脉硬化性病的病理变化和ct主要征象。方法 对3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3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边缘呈月晕状。位于侧脑室体旁26例,侧脑室体前角周围31例,后角周围20例,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24例,均为对称性分布;合并腔隙性脑梗死32例,脑萎缩29例。有高血压者30例,占90.9%。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15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1例,言语不清7例。30例有眼底动脉硬化。结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而引起脑白质受损,CT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多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而无症状的脑白质稀疏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征象。

【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X线计算机;诊断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而引起的脑白质受累的一种老年性脑血管疾病。过去主要靠尸检诊断,随着我国老年人的持续增加和CT、MRI的广泛开展及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明显提高。笔者总结分析本院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的3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结合其病理学基础,讨论CT诊断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33例,男27例,女6例,年龄65~81 岁,平均72.2岁。临床有高血压者30例,占90.9%。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15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1例,言语不清7例。30例有眼底动脉硬化。全部采用岛津SCT-3000型CT机平扫,以听呲线为基线向上横断扫描,层距、层厚均为10 mm,一般扫10~12层。

2 CT表现与结果

2.1 脑白质内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边缘呈月晕状。CT值较正常脑白质低10 Hu左右,无占位改变。本组病例中位于侧脑室体旁26例,侧脑室额角周围31例,枕角周围20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24例,均为对称性分布。位于额、顶及枕叶皮质下18例。

2.2 多数病例伴有基底节区、丘脑区及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单个或多个小点、片状边缘较清的低密度区,直径

2.3 脑萎缩改变。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池及脑沟、脑裂增深加宽。33例均有不同程度老年性脑改变,其中有临床症状的脑萎缩29例。

3 讨论

本病于1894年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报道,故被命名为Binswanger’s病。1902年Alzheimer等对该病的病理学改变深入研究后命名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2]。 随着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本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多数学者认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故该病是一种老年性脑血管疾病。本组病例年龄65~81 岁,平均72.2岁,与文献报道相符[3-4]。

3.1 病理与CT表现。 该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有报道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中此病的发生率为78%~93%[5]。本组病例有高血压者30例。30例均有眼底动脉硬化。该病的病理基础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以脑白质最容易受损,因为脑白质处于皮质长髓支和白质深穿支供血的交叉区,都是终末动脉,缺少吻合支,特别是白质深穿支不能建立侧支循环,而灰质动脉有较多侧支循环,再者,成人灰质接受的血及血管调节能力是白质的3~4倍,故在血流减少时先受累的是白质。这种长期慢性进行性缺血缺氧可使脑白质酸中毒及水肿,而后引起脑白质神经纤维肿胀及脱髓鞘,严重时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甚至脑软化及坏死。这些改变使局部脑实质成分减少而水分增多,CT上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边缘模糊,正常灰白质交界尚清,无占位改变。常常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或脑软化,多数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本组病例基本相符。

3.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有学者认为诊断要点:①临床上60岁以上发病,常见头晕头疼等症状;②缓慢渐进或阶梯性起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情稳定期;③早期可无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衰退且渐进加重;④脑CT表现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低密度,伴基底核等皮质下结构梗死和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等典型改变;⑤结合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6]。据报道92%合并腔隙性脑梗死,95%伴有脑萎缩[7]。本组病例与报道近似。

3.3 鉴别诊断 成人脑白质低密度改变有多种疾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脑白质稀疏症:两者表现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可无任何症状,为便于区别而命名。研究表明“脑白质稀疏症”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有密切联系,绝大多数患者可发展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②Alzheimer病:是一种以弥漫性脑萎缩为主的痴呆症,包括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脑萎缩非均衡性发展,以颞叶先出现且最严重,颞叶皮质萎缩,海马回密度减低,侧脑室颞角扩大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病部位是以额颞叶、半卵圆中心脑白质为主不同;③多发性硬化症:好发于20~40岁女性[5]。临床病程为多年反复发作、缓解交替,CT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多发低密度影,急性器期可有强化,稳定期无强化,病灶散在多发、新旧不一。晚期有脑萎缩改变;④脑积水:严重脑积水可有侧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影,但周围脑池、脑沟受压变小,临床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⑤单纯脑梗死:多呈单侧性,部位与形态和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非双侧对称性。⑥与其他脑病如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放射性脑病等鉴别。总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关系密切,结合临床和CT特点就可诊断,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确诊。

参 考 文 献

[1] 郭国际.脑脊髓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科学出版社,2003,1:419-422.

[2] 许有生,沈纪林,方志勇,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2004,3:5-10.

[3] 邵宝富,薛祥云,韩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60例早期CT诊断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59-660.

[4] 戴钟永海.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临床研究.当代医学,2009,152:42-43.

[5] 李月嫦,张善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现代医用影象杂志,2001,10:11-13.

[6] 詹志刚,郑可国.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6,153:99-101.

[7]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21-122.

[8] 郭洪志,屈传强.Binswanger与脑白质稀疏症的鉴别诊断.脑血管病杂志,2003,12:13-15.

上一篇:针吸细胞学操作流程与乳腺肿块诊断的相关性研...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